近日,支付寶推出了一個“奇葩”的在線購買險種——“扶老人險”,一經推出即在網上熱銷。一年3元的保費,可以在“扶老人”引發糾紛而對簿公堂時獲得最高2萬元的訴訟費賠付。“扶老人險”推出幾天便有超過2.6萬人投保,而有機構調研發現,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可并準備購買該險種。
“扶老人反被訛”,這一怪象在近年來屢見不鮮,關于社會道德和良心的討論也持續了很長時間,那么現在由一家商業機構推出奇葩商業險,到底合不合時宜?有人說這是一種商業營銷炒作,也有人說這是為當下一些道德怪象找出了解決辦法,對此,你又怎么看?
“扶老人險”是否真的能推動社會的進步,還需假以時日的驗證和考究。但值得肯定的是,這是在用商業化的思維為社會做努力、盡義務,不應對其過分苛責,也不必對其過分抵觸。而且,相關部門還需為公眾鋪好法治解決問題的道路,為陷入糾紛中人們主持正義,如此,法律條規和規章制度才能充分彰顯公平公正的力量。
——人民網
“扶老人險”的價值在哪里?這個險種不是直接對扶人者補償,這是它相較于“安慰獎”的高明之處。“扶老人險”更多的是一種司法援助,它不站隊,而是將問題最終訴諸了“法律”。眾所周知,道德下滑的根本出路,不在于道德的自救,而在于法律條規和規章制度能不能彰顯,在于法律能不能為社會兜底,能不能為陷入糾紛的人主持正義。
——廣州日報
不必抨擊企業心中暗打的“利益算盤”。這一舉措對于企業來說,頗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得之義,這也無不妥。事實上,功利主義者認同“最大幸福量”的計算,如果我們通過微不足道的投保行為兌換一種道德信任、行為勇氣,社會總體的良善也有可能提高,進而走向一個新的良性循環的開端。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