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平
效實中學現任校長認為,“忠信篤敬”的校訓對這名校友及其一生堅持對青蒿素的科研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之前,屠呦呦在國內的知名度并不高。同其一樣,在貼上屠呦呦中學母校簽標之前,寧波市具有百年歷史的效實中學根本無緣國內牛中學排行榜。不過,最近社會輿論發生了180度大逆轉。
有網友在微博上說,效實中學最牛的地方不光是培養了中國本土第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以及15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而且是一所從不補課、不讓學生穿校服的中學。
“適人適地適時”理念百年不棄
效實中學至今已有103年歷史,由中國早期物理學家何育杰等一批著名科學家及寧波當地實業家、教育家聯手創辦,創校之初就提出“教育之事,貴有適性,與人適意志,與地適風尚,與時適際遇”的教育理念。
效實中學現任校長周千紅告訴記者,效實中學最寶貴的就是一任任校長對“適人適地適時”教育理念的堅守與傳承,百年不棄。屠呦呦1930年11月生于寧波,1948年2月以同等學力身份進入效實中學讀高一,1950年3月轉學進入寧波中學讀高三。
根據寧波市檔案館等處查證的史料,當時高一年級班上有51名學生,到高二下半學期減至36名。屠呦呦的語文成績平均為71.25分,英語平均71.5分,數學平均70分,生物平均80.5分,化學平均67.5分。1951年,她高中畢業后考入北京醫學院藥學系,1955年大學畢業后進入中國中醫研究院(現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
“中學時代的學習成績并不影響屠呦呦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周千紅認為,“忠信篤敬”的校訓對這名校友及其一生堅持對青蒿素的科研產生了重要影響,即研究科學第一在盡心與忠心;第二在真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三在專一,不見異思遷,作綴無常;第四在虛心,不驕人自滿等。
教育最重要的是適人,按教育規律辦事,按學生身心成長規律辦事。周千紅說,無論教學改革刮東風還是刮西風,效實中學都巋然不動,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教育理念與做法。
不補課承受社會壓力
每年高考結束后,寧波社交媒體上都會掀起一場有關效實中學與省內另一所牛中學的辯論潮。尤其是近兩年,該校在高考中冒尖的學生很少,一本錄取率別說與浙江牛高中比,就是與寧波市內其他省重點中學相比,也未必占先,于是有一些學生家長與網友對效實中學的教育理念提出質疑。
今年7月2日,當地網絡論壇上一篇《效實,你該醒醒了》的文章被廣泛轉發,其矛頭指向效實中學以素質教育為名“散養”學生,在高考競爭中越來越退步。文章說,學生到學校就是學習,如果連基本知識都學得與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就有理由懷疑教育是不是失敗。
周千紅透露,他當時正應復旦大學邀請在上海出席該校本科生畢業典禮,效實中學老師把相關文章發給他閱讀后,決定連夜起草與修改,并在7月4日上午以校領導班子集中創作的形式回應說,“不就是雙休日不補課嗎?”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周千紅說,該校不但是一所從不補課的中學,而且還是一所升旗唱校歌的學校,一所書桌上沒有大堆復習資料的學校,一所每年要回答學生幾百項建議、意見的學校。
以升旗儀式為例,效實中學認為“言忠信,行篤敬。效實儲能齊努力,破壁出飛龍”的校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與夢想。有關學生書桌上沒有大堆復習資料的情況,甚至引起了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的關注。
2011年12月,劉希平到該校檢查工作,走進高一年級課堂,發現學生課桌上沒有大堆復習資料,高二年級教室還是如此,到了高三年級教室,同樣沒有出現其他學校那樣課桌上堆積復習資料的現象。劉希平有感而發地說,一百年來效實中學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為外界所動,難能可貴。
記者在效實中學隨機查看了幾間高三年級教室,學生桌上的確沒有大堆復習資料。
用自由度激發學生內驅力
學生課業負擔輕,效實中學從來不補課的做法獲得了絕大多數家長的認同。周千紅引用學校百年來的教育理念說,學生中考填報志愿時就有思想準備,若有不適合效實中學文化的學生,可以選擇到適合的學校。
雙休日不補課不等于對學生放任不管。相反,該校實施“新老三抓”。“老三抓”為七天抓五天,五天抓白天,白天抓課堂;一周七天其中兩天由學生自由支配,五天以白天上課為主,晚上不上課由學生自主學習;白天重點提高課堂效率;“新三抓”為抓緊、緊實,抓得。
有家長提出,一周七天你們抓五天就把學生放掉了,學生有學習愿望或遇到困難怎么辦?還有家長抱怨,孩子學習上的知識“吃不飽”。這些問題迫使該校推出“點點就靈”的網絡答疑系統和綠卡、藍卡跨班學習制。
具體做法是,學生學習上有任何問題,可以在學校電腦開放平臺上提問和選擇老師回答,相關老師的手機就會收到問題提示并限時答復。而且,“點點就靈”答疑系統不是點對點地回復提問學生,而是一個班級甚至整個年級的學生都可以共享此問題的破解思路、方法與答案。
為讓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吃得飽”,效實中學對年級綜合成績排名前30名的學生發放綠卡,給予單科成績年級排名前30名的學生藍卡,允許持綠卡同學在校內自由選課學習,持藍卡學生則在學科內自由選擇學習,用一定的自由度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環視當下國內教育,就是太少適性,太多迫性。每次大的教育改革都不妨問一問,這么做遵循教育規律與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嗎?從諾獎獲得者屠呦呦,到1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中學時代可以看出,只有學生在校期間快樂地學習,畢業后母校對其一生影響很大,校友為國家、民族以及人類事業貢獻度大的學校才能算作優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