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每逢收割季節(jié),各地都會遭遇秸稈焚燒問題,政策禁止焚燒,地方政府也嚴防死守,卻仍防不勝防。環(huán)保部早在1999年就出臺了秸稈焚燒、利用管理辦法,對焚燒秸稈做了規(guī)定,可是,禁了16年為何依然在燒?
秸稈渾身都是寶,既可做肥料,也可作為飼料,還能發(fā)電、產沼氣、造紙等,可謂用途多多。但秸稈產量太大,收割運輸成本高,售價卻低,個體農民難以承受,只得選擇燃燒。
如把秸稈當肥料,成本并不低。因為秸稈還田需多加兩道程序,將秸稈粉碎以及深耕土地將其埋在地下。這要增加100元的成本,政府秸稈還田補貼為20~30元,存在70~80元的缺口,收支不等,農民自然沒有動力。
要讓秸稈得到充分利用,應提高秸稈還田、回收補貼費用,讓農民得到實惠。同時鼓勵各地加快土地流轉,實現(xiàn)規(guī)模化耕種生產,提高機械化水平,降低秸稈回收費用。
秸稈焚燒是個綜合性問題,需多方考慮,不能簡單地將罪責安在農民身上。一味嚴防死守,搞恐嚇式宣傳,并不能達到禁燒秸稈目的,治理成本也很高。利用經濟杠桿撬動秸稈焚燒的利益點,采取高額補貼方式,引導農民合理利用秸稈,才是高效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