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斌 彭琳
借助政府、企業、社區和慈善機構的力量開展社會關愛工作,加快構建我國全方位、多層次社會關愛體系,提高國民凝聚力和幸福感。
老年人、幼兒、婦女、殘疾人、低收入家庭,是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全社會應加強對這些群體人員的關愛,借助政府、企業、社區和慈善機構的力量開展社會關愛工作,加快構建我國全方位、多層次社會關愛體系,提高國民凝聚力和幸福感,進而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國際醫學研究機構對社會關愛的定義是:從長遠角度為那些由于生理能力或心理能力障礙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多方面連續性的服務。服務提供者包括機構和家庭,服務包括現金支持,也包括家庭成員和機構專業人員提供的各種服務和幫助。
社會關愛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產物。隨著人口生育率下降、老齡化日益嚴重和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全社會對長期關愛的需求十分強烈,只有通過社會化、制度化的安排才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化解社會風險。同時,經濟相對發達也為化解這一風險提供了可能。
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社會關愛體系,有利于提高全體國民的凝聚力和幸福感,引導群眾實現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個人價值與國家價值有機統一,最終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社會關愛體系的問題
筆者認為,我國社會關愛對象可分為五類,分別是老年人、幼兒、婦女、殘障人士、低保戶。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還是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
因此,需要社會關愛的對象分布范圍廣,數量大。目前,我國尚未構建統一的社會關愛體系,仍是單一的養老保險、社會救助,且現行養老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不夠完善,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關愛體系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社會關愛對象雖然覆蓋面逐漸廣泛,關愛對象也有所擴大,但關愛對象群仍不全面,有的地區重點關注退休老年人,有的地區只關注低收入家庭,有的地區雖然關注點較為全面,但涉及人員不明確。一套完善的社會關愛體系應該包括老年人、幼兒、殘疾人、婦女、低收入家庭,甚至醫生、警察等特殊職業群體。
現行的社會關愛制度都是單一運行,如養老保險、社會救助、慈善機構等都是分散管理,相互之間缺少銜接和配合。因此,很多民間關愛制度體系因未得到政策保護而瓦解,單一保障水平又偏低,且保障效果不明顯,無法適應社會需要。企業原本應是關愛體系中的重要參與者和依靠力量,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各類企業并未真正參與到關愛行動中,未能形成合力。
在我國,上至政府部門下至社會各層,對社會關愛都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和相應的規劃,很多人不但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甚至連自己的事也不關心。只有少部分企業通過捐助貧弱、援助地方建設回報社會,大部分企業仍很少涉足慈善。某些單位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利用部分勞動者的無知而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婦女權益、兒童權益未得到保護,例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使全國6000多名兒童深受傷害。
此外,我國現行的對老年人、幼兒、婦女、殘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的法律法規制度并不健全,導致社會關愛缺乏法律保障。
目前,我國有針對60歲以上人群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針對婦女和兒童的《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針對殘疾人的《殘疾人保障法》,但這些法規與現行法律的一般規則一致,“如果對老年人、婦女、兒童犯罪就要加重處罰”這一條款并沒有明確立意,部分法律法規不能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一些特殊群體并未納入保護范圍,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法律運行中受到某些強大利益群體影響,阻力重重。
構建社會關愛體系的六項對策
結合我國內地社會關愛體系存在的問題,以及國外和港澳臺地區社會關愛體系的啟示,筆者認為,我國應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社會關愛體系,具體對策如下:
一、對老年人的關愛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老年人口快速增加,關愛老年人成為一項非常具有社會意義的事業,但也面臨許多挑戰。
關愛老年人要做好幾方面的工作,其一,提升全社會對進一步強化老年人精神贍養和親情關愛重要性的認識,并將其列入養老服務及和諧家庭、和諧社區、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健康老齡化推進的一項重要內容。
其二,加強社區文化娛樂設施等建設,優化活動方式,豐富活動內容,提升老年人社會公共文化娛樂活動參與積極性、參與程度及活動效果。
其三,幫助老年人實現自我需求與人生價值。幫助老年人實現自我價值,這是最高層面的精神需求。要在輿論營造、信息引導、制度安排、政策扶持等方面,為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發展、實現自我需求和人生價值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其四,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咨詢和心理疏導服務,鼓勵、引導老年人樹立積極的老年觀和樂觀豁達、知足常樂、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將空巢、特困等老年弱勢群體放在精神關愛的優先和重要位置,使他們與其他老年人一樣安享晚年。
二、對幼兒的關愛對策。
對待幼兒,學校要積極引導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主動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問題,盡量做到寬容過失,妥善處理。對于貧困家庭的子女,學校應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增加助學金發放力度,簡化助學金發放手續,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擴大受益者范圍。此外,還應加強對兒童身體健康關愛,提高家長的保健知識,發放兒童定期體檢保健卡,全社會共同努力降低嬰兒死亡率。
三、對婦女的關愛對策。
對婦女的具體關愛措施如下:首先,對婦女工作多關心、多扶持,搞好跟蹤幫助。根據部門、單位和女性“一把手”工作情況,加強培訓和鍛煉,配強班子、優化結構,使她們盡早進入角色,打開工作局面。從源頭做起,從一般干部到科級干部,再到處級干部,逐級培養,梯級遞進,積極儲備年紀輕、知識層次高、有潛力的優秀女性人才。
其次,關愛婦女健康,工會、婦聯、防疫站、計生服務站等可組成婦科病普查小組,為婦女免費定期體檢,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并為婦女建立健康檔案。此外,保障婦女權益不受侵害,通過集中開展法律知識培訓,提高婦女法律意識和自我維權能力,宣傳《婦女權益保障法》、《婦女維權常識》等,了解婦女最關心的利益問題,營造維護婦女權益的良好氛圍。
四、對殘障人士的關愛對策。
我國殘疾人口規模大, 社會面臨的傷殘風險增加,殘疾人口進入增長時期。而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展處于初始階段, 除了殘聯統一規劃、有限的幾個機構提供社會工作服務外, 針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培訓、教育和實踐非常薄弱。具體措施包括:統籌規劃,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與訓練;注重和殘障人士交往的禮儀,懂得尊重他們,如和聾啞人交流要與其對視;不用簡單粗暴的行為幫助殘疾人, 要給他們自己足夠的主宰能力,如用敲擊物體發聲的方式向盲人傳達信號比直接牽引更恰當。
五、低保家庭關愛對策。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最后一道安全網”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趨完善,保障標準不斷提高,保障對象覆蓋面越來越廣,但在保障對象、救助方式、資金籌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為了更好地提高城市低保制度的有效性,亟須健全低保對象進入、退出機制,發揮低保救助金基礎性作用,充分利用其他救助方式的輔助性作用,完善救助發放方式,拓寬資金籌集方式。政府應在理念、制度、政策、法律、運作機制等各方面及時調整與創新。
六、完善的社會關愛體系。
一個完整的社會關愛體系包括社會關愛的提供者和接受者,提供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門、社區、企業和慈善機構等,接受者包括老年人、幼兒、婦女、殘障人士、低保家庭等。社會關愛的提供者分別賦予不同的責任,而且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其中,政府和社區在社會關愛體系中承擔的責任較大,政府部門既要對關愛政策進行規劃、推動,也要完善社會保障,建立社會監督窗口;社區則最貼近民眾,是社會關愛實現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