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過一段時間再談談自己對醫療器械行業上市公司的看法,但最近(5月15日—5月17日)醫療器械上市公司借助上海醫療器械展覽會的機會大漲一把,確實讓我吃驚不少。那我還是盡快寫了這篇文章,讓有緣人看到,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產儀器上升,進口儀器下降
首先,我來探討目前的醫療衛生行業的兩大問題:政府醫保沒錢,需求日益增長。如果分析醫療行業不把握住這兩條主線,那其他都是扯淡。基于這兩點,我推斷醫療器械未來5年比醫藥、醫療服務更具有爆發性。
且聽筆者慢慢道來——從大的國家層面上來看政府在鼓勵采購國產醫療器械,從資金緊張的角度看以后限制采購進口昂貴儀器。前不久出臺醫療改革措施:限制大型醫院發展,限制大額借款或貸款購買大型儀器,促進縣級醫院的建設等等,都說明以后進口大型醫療儀器的冬天來臨,國產儀器的春天到來了!
我們再從電視、新聞等看到:習近平視察上海影聯醫療廠家也看的出來。無獨有偶,前一段時間爆出西門子虛購銷售合同沒收合同押金的事,以及遭工商總局查行賄(后來證實空穴來風)等事件,這種事情老早的行規,為什么現在報出來,是經銷商無法完成任務,集體反抗才爆出了。等等這些都說明的一個蹺蹺板,國產儀器上升,進口儀器下降。
國產器械公司干嘛去了?
另外一點從醫療器械行業本身來說:我們醫藥衛生產業相對歐美嚴重落后,其中醫療器械更是落后20年到30年。現在醫院里絕大部分儀器特別是高端儀器基本都是國外壟斷。檢驗科,放射科基本都是,還有科研儀器基本都是國外的。儀器包括:全自動生化儀、血球分析儀、免疫分析儀、離心機 、恒溫冰箱等等,國內連個恒溫冰箱或者超低溫都造不出來,真是遺憾,都是用的thermo的,相對來說海爾有個超低溫冰箱。超聲類:彩超,B超;CT,核磁共振,還有透析機,呼吸機,麻醉機等等基本都是國外的,還有包括胃鏡儀,導管,手術顯微鏡,血糖儀甚至手術刀片,精細操作刀柄,鑷子,縫合針等等都是進口的。看到這些我們不僅要問我們國產器械公司都干嘛去了?
真實的情況是除了特高端的如CT機,核磁共振儀等一時難以替代以外,國產基本都能代替進口的產品。那為什么以前沒有發展起來,而現在能發展起來呢?還是上面的兩條主線:政府醫保沒錢,需求日益增長。以前的醫改政策真不是圍繞這兩條線來的,是圍繞權利來,想的是怎么堵漏洞,而不是去疏通。
現在李克強政府做得還是比較好的:通過市場來讓將稀缺的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讓社會資本進來,讓互聯網進來,讓信息更透明。這也是放開市場,讓醫療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醫療資源本身就是稀缺的,還要經過政府的管制,管制就會出現低效,出現尋租。這些大家都是可以看得到的。政府要做的是當裁判,不是當運動員。當然醫療行業也有其特殊性,那政府該做的也是我們所說的兜底,而不是全部都管。
從市值看機會
繼續說我們的國產器械,國產器械價格基本是進口儀器的三分之一到三分子二,質量也過得去。現在國家政策支持,需求大量存在。一是節約了醫療資金,醫療資源,二是也發展壯大了國產儀器廠家,達到雙贏的一個結局。這也是這屆政府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正是一個這樣一個歷史賦予的機遇,一個超英趕美的機會,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是一個窗口期。如果再錯過這個時間窗口,等再過10-20年也就來不及了,那時國家已是老年化的國家,正是迫切需要的時候,現造是造不出來的,市場也早就被國外占領了。
當然這是發展的大好機會,并且我推斷醫療器械近5年的發展會比醫療服務、醫藥更好,為什么?當然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大部分死在明天晚上。我們也要報謹慎樂觀。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器械公司的上市公司市值:排除迪安診斷341億,最大市值:樂普醫療:336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的醫療器械廠家其實很弱小,這不正是我們要的一棵優秀的小樹苗嗎?
強生的市值是2888億美元,我們跟國外巨頭比還真不是一個檔次。醫療器械行業要發展,除了內在增長以外,另外一個重要就是外延并購,只有這樣醫療器械公司才能快速壯大,才能更有實力與國際醫療公司競爭。我堅定的相信,外國人能做好的事中國人也能做好,所以不用擔心這棵樹苗長不好,就是國人稍微急功近利點。
新華醫療做對了一件事
我們舉個例子看看:新華醫療:從月線上來看,從2008年10月見底開始一直到2014年2月份基本是一個向上的曲線,翻了10倍,大約5年10倍,這個雖說不算高收益,但至少在我們看來是非常滿意的。如果從基本面開說,毛利率22%,我們可能還會看不上它,但它能有今天的市值,是管理層做對了一件事:并購。雖然近期也爆出了并購管理問題,這也不過是慢慢長征中的一個小曲折。
其實不光醫療器械公司,醫藥公司只要是并購重組,都會有不錯的市場反應。上海萊士,譽衡藥業等等都是好例子。以后并購也是趨勢。當然大股東要是能更有眼光,更誠信,將會更好。所以我更喜歡從國外回來創業的海龜,相對來說他們更有契約精神,更有股東至上的理念。
藥企有納斯達摩之劍高懸,如果能收購醫院算是一個閉環,也是不錯的,這也是上篇所講的藥企有收購醫院的值得高看一眼。做醫療服務的,迪安診斷、體檢等公司可以快速復制,又是風口的豬,當然會好,另一類醫療服務如:愛爾及通策醫療,有自身的發展的規律限制,比如醫生不能快速復制等,另外一個原因是醫院不是一個暴利行業,他有一個雙重身份,一方面要懸壺濟世,一面要有一定的利潤支撐醫院發展下去。所以不要抱有醫療服務行業能爆發性增長的幻想。如果想買醫藥股幻想快速致富,基本不可能實現。做醫療行業的人是要有一個仁心仁術的人才能做好的,不光是醫生,還包括整個行業的人,如醫藥公司,都是要有這樣一顆為全人類謀福利的心,才能做好醫療,而不是想賺黑心快錢的。自己買醫藥股票的時候也掂量掂量自己是什么性格的人,不同性格的人做不同的股票。
總結以上所述,醫療器械公司:1符合歷史發展使命,替國分憂;2國產代替進口,需求旺盛,3強烈的并購預期。這也是二級市場醫療器械平均PE在120倍,醫藥PE在53倍,基本上是一倍還多的關系了,資金還是聰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