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過節前就“約起”,車站碼頭人流中夾雜著參加同學會的旅客,街頭巷尾小館子里打上“某某同學會”的字樣……這個國慶黃金周各種同學聚會扎堆,與旅游、自拍一起被戲稱為黃金周“新三俗”。
10月8日,《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成為了時下熱議的一個話題,利用十一長假來舉辦同學會,已經成了很多人司空見慣的事情,那么同學會到底有沒有“變味兒”?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
銀幕上電影《夏洛特煩惱》正在熱映。影片主人公夏洛為在同學會上露臉,開著借來的豪車在同學會現場轉了一圈又一圈。而現實版的同學會上,更多的不是夏洛的不富裝闊,而是真富者的“擺身價”和有官帽者的“秀烏紗”。按職位排座次,按財富論身價,職高錢多者居首席,沒烏紗少錢財的同學居末位,名曰同學會,其實已異化為“炫富炫官會”。
——湖南日報
如果你想從同學聚會中,感受到意氣風發、感受到理想初心,那么你多半來錯了地方。一個世俗的環境內,“同學聚會”只會放大這種世俗。所謂不變味的同學聚會,終究只是一種一廂情愿的念想。老同學關系,多數只是一種弱聯系。無法從中找到共鳴、獲得慰藉,著實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經營好日常的生活,善待身邊的朋友,才是值得寄托期望的所在。
——華西都市報
同學聚會的興起,對應著一個陌生人社會和競爭型社會人際關系出現的新情況、新需求。相對于社會,在主流上,同學聚會還是有情有愛的。同學會可能沒那么簡單,但也沒那么復雜,至于說把同學聚會稱為“新三俗”之一,可能有些過了。而且同學會不及其他,真要不爽,完全可以不參加,連堵心的機會也不給。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