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向軍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執法辦案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全力做好第四季度執法辦案工作,鞏固立案登記制改革成果,杜絕年底前關門不收案、強迫撤訴、虛假報結等現象發生。
年底前關門不收案、強迫撤訴、虛假報結等是不正常的司法現象,但長期以來,出于年底辦案績效統計考核需要,一些地方為了數據出彩,經常會有暫停收案、動員撤訴的習慣動作,以至法院關門謝客,讓當事人吃閉門羹。
之所以發生年底前關門不收案等亂象,關鍵是司法政績觀出了問題,而這很大程度上與一些地方不科學的司法績效考評機制有關。長期以來,調撤率、結案率、執結率、上訴率、發改率等考核指標套在法院頭上,在法院之間、法官之間攀比排名乃至惡性競爭的大氣候下,“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現象突出,各種績效數據沒有最漂亮,只有更漂亮,以至不斷注水失真,不但指標考核體系不科學,有違司法運行規律,且嚴重脫離司法實際,無法反映客觀、真實的審判實踐。
在司法改革背景下,要通過法院依法獨立審判、法官員額制、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案件繁簡分流等改革,不斷優化法院辦案的內外部環境,堅持執法辦案第一要務,提升法官職業素養,并給予法官充分職業保障,力促案多人少困境的解決。
年底關門謝客是扭曲的司法生態,唯有回歸司法為民宗旨及其運行規律,樹立正確的司法政績觀,去除“司法GDP”束縛,加大司法公開和社會監督力度,做到“開門辦案”,才能保障民眾訴權,促進司法公正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