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濤


“我們正處在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而以民生福祉為根本,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己任,以社會和諧進步為目標的慈善事業,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有力的推動者。”
過去10年,我國慈善公益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4年底,全國基金會總數已達到4313家,而10年前僅有745家,慈善公益組織在當代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要加大政府向包括慈善公益組織在內的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力度,明確提出“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站說,這一改革精神,既為我國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制度空間,也對各類慈善公益組織自身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月中旬,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推進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等多家單位主辦的“第九屆公益慈善論壇暨第二屆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公益理事會”將在北京隆重舉行。公益慈善論壇已成功舉辦8屆,被業界視為公益慈善事業堅定的踐行者。
“大慈善”格局
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早就存在慈善文化的基因。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慈善又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慈善已不再是施舍、恩賜的同義語,而是成為一種具有廣泛基礎的群眾性和社會性的互愛、互敬、互幫、互助的社會活動。
我國現代慈善事業起步較晚,慈善理論的研究相對滯后。2008年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分水嶺,汶川地震捐贈所展現的民族慈善文化熱情,改寫了中華慈善的歷史。
2008年地震捐贈就超過了600億元,全年捐贈1000億元,占我國GDP千分之四左右,善款總量的增加使慈善事業的發展具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慈善在美國是第三大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12%,從業人數也高達10%。而在中國,按照非官方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占GDP的0.2%。我國不僅缺少完整的理念、精干的人才,還缺少一個比較完整的制度體系。
比如,我國《物權法》還不夠完善,對財產權仍不能清晰地進行界定;慈善公益組織相關的稅收制度也很滯后,操作起來費勁且低效;沒有一個完整的慈善公益統計體系。
從現實情況看,中國過去30多年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社會化的逐步實現,推動著我國的慈善事業逐漸實現轉型。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在中國慈善論壇上表示:“我們正處在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而以民生福祉為根本,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己任,以社會和諧進步為目標的慈善事業,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有力的推動者。”
陳昌智表示,中國自古就有著“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慈善理念和傳統,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腳點——“友善”一詞一脈相承。慈善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在心靈上內化為“自愿、平等、奉獻”的精神追求,在實踐上外化為“尊重、友愛、互助”的人際互動。慈善事業“使命優先”的理念原則和“知行合一”的社會實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深厚的民間土壤和清晰的實現路徑。
近30年來,中國的慈善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扶貧濟困、抗震救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逐步將服務領域擴展到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初步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大慈善”格局。
陳昌智說,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正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轉型期和各類矛盾的集中凸顯期,但這也正是我們所有的慈善組織和慈善工作者履行使命、大展身手的歷史機遇。
公益慈善大有用武之地
與過去20年相比,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如果將我國慈善事業發展與發達國家慈善事業作橫向比較,顯然我國還較滯后,差距還很大。
2012年,美國接收社會各界款物捐贈總額高達3162億美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2%;同年我國接收社會各界的款物捐贈總額卻只有817億元人民幣,僅占全國GDP的0.16%。而2012年中國GDP總量約是美國的1/2,但前后兩者慈善捐贈總量卻差近24倍。
王站表示,我國國家財富迅速增加了,但慈善捐贈款物總額并沒有相應增長。這兩個數字落差的背后,是一系列影響我國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和障礙。
“慈善公益組織在這個時代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不是我們自封。只要看看歐美、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維持一個現代社會的運轉,當社會面臨轉型的時候,慈善公益組織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站說。
而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看來,公益慈善組織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力量所在,一定要善于展現公益慈善的力量,這就是善的力量。“做普及型的項目設計,創建比較大的社會服務網絡和體系。盡管互聯網時代來了,盡管捐款很方便,但是對中國社會而言,我們的社會服務還差得太遠,因此公益慈善組織大有用武之地。”
企業慈善文化
福特汽車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比爾·福特曾說,一個好的企業與一個偉大的企業,區別在于前者可以向社會提供好產品與好服務,而后者除此之外還要使社會更美好。
目前,很多國內企業家已經把社會責任看作自身價值的一部分。早在1994年,萬達集團就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義工組織,隨著萬達開始在全國跨區域的發展,其慈善義工組織也隨之在全國成立。截至目前,萬達已經在全國有917個義工分站,義工人數超過了10萬人。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為什么我們這么看重義工組織,我們希望企業有錢,企業拿錢去做慈善,如果不在企業當中普及一種慈善文化,這件事僅僅變成老板個人的一種活動,員工不理解,也不支持,這個活動就不能持久,而且起不到作用。所以,我覺得讓慈善的理念成為多數員工的共同的認識,成為一種文化,這是我們所追求的。”
萬達集團每年都會在全集團評選100名優秀義工進行頒獎,優秀者可以當做工作成績進行提拔。
“我是希望我們將來能夠企業發展得好,有能力去捐助更多的人,同時我們員工也都在這個企業,在我們這個企業組織中能夠逐漸鍛煉形成一種慈善的文化,每個人能夠盡可能保持一顆善心來回饋社會。”王健林說。
對此,王振耀表示,應把公益慈善與經濟的提升、公司的轉型結合起來。
“企業家其實需要公益慈善組織,大家千萬不要有誤解,我們很多人募捐,都認為是求慈善家,或者求企業家。其實我跟許多企業家說,你需要慈善,沒有慈善,進不到一個高端、有品位的社會。”王振耀說。
社會問題引領慈善方向
如何讓公益慈善組織發揮更大的作用?
王振耀說,要善于讓社會問題引領公益慈善改革的方向,一定要把公益慈善放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功效上,讓慈善真正有成效。這就需要善于發現問題,善于定義社會問題,善于把這些社會問題變為各式各樣的項目。
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陳昌智說,我們每一個慈善組織,每一位慈善工作者,都要勇于擔當,展現你們的才華,在新的時代有所作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發揮慈善事業在扶貧濟困中的作用”,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還有大量的急需關愛的貧困群體和弱勢群體,需要各級政府和社會密切合作,實現政府有所救、社會有所助,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他建議,政府在完善公共服務的同時,應進一步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引導、整合社會資源和慈善力量,形成政社之間的良性互動,切實維護困難群眾的生存權益,守住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底線。
各類慈善組織、社工機構、志愿服務組織、愛心企業在做好扶貧濟困工作的基礎上,要根據日益多元的群眾需求,逐漸拓寬慈善事業的服務領域,在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即將召開的“第九屆公益慈善論壇暨第二屆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公益理事會”得到眾多社會知名人士的積極響應,本屆論壇將邀請相關領導、公益慈善組織以及工商、民政系統的人士共同參與,其宗旨就是要讓公益慈善組織發揮更大的作用,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