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雄
瑞士的核能發達,但對于只有40000平方公里的國土來說,選擇處置核廢料的地點,無疑是個難題。科學家反復論證,終于確定在一個名為沃芬希森的村莊存放核廢料相對合適。當地村民會同意嗎?村長阿利努斯態度積極,公開表態說:“我代表2000多位村民感謝上級的信任,將無條件地支持政府的決定。”盡管大家非常贊賞和感謝村長的深明大義,卻也不敢把這般重大而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為此,能源部經濟發展司況森司長帶著工作組,走進了沃芬希森村,發現超過半數的村民表達出和村長一致的觀點。為了爭取更大的支持,況森司長在政府的許可下,承諾每年按時付給村民一定的補償金。可是,消息一經傳出,支持率竟然下降了大半。政府以為給的補貼太少,決定將補償金提高到每人每年9000美元,這個數目相當于普通家庭的月收入,然而支持率反而驟然降至冰點。
到底是人們貪得無厭,還是工作出了問題?況森只好請教村長。村長說:“支持率不斷減少,不是嫌政府的補貼太少,而是村民們覺得一個人應具備起碼的社會責任感,一旦完全與金錢相聯系,那是看扁了他們,也是對人的極大不尊重。”況森司長茅塞頓開。
重賞之下無勇夫,這是瑞士村民的態度。政府為村民著想,村民也愿意無償為政府分憂,正是有著這樣的互為支持的共同價值觀,才讓只有800萬人口的瑞士社會極為和諧,其發達程度一直雄踞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