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
導語:他的電影總是比“聽”起來要好看的多。作為一個有著歐洲血統的美國導演,德帕爾瑪將其對歐洲文藝的向往,和根植于美國文化的劇作風格同時融于作品當中,以乖張詭異的美感拒絕一切平庸。
正文:
1940年9月11日,布萊恩·德·帕爾瑪生于美國新澤西的一個意裔美國家庭,今天是其75周歲生日。少年時代的德帕爾瑪因為觀看了《公民凱恩》而選擇了電影。學生時代的短片《沃坦的蘇醒》還贏得了獎學金。在大學深造時有兩個人對他影響最深,一個是安迪·沃霍爾;另一個眾所周知,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前者給予了他色彩,后者賦予了他故事。
不久前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授予了布萊恩·德·帕爾瑪積家榮譽電影人獎,這是對他多年來對電影做出貢獻的褒獎。而同時他還是目前正在全球熱映的《碟中諜5》的系列締造者。作為一個有著歐洲血統的美國導演,德帕爾瑪將其對歐洲文藝的向往,和根植于美國文化的劇作風格同時融于作品當中。他最愛希區柯克,近乎狂熱的模仿和致敬,令其被譽為“美國的希區柯克”。而除了致敬經典,德帕爾瑪也會常常制造經典。
他的作品稱不上曠世杰作,但卻有很多為粉絲們追捧的經典作品。從《姐妹情仇》嶄露頭角,再到《魔女嘉莉》確立江湖地位。德帕爾瑪的電影像是對影迷的挑逗,其中充滿了戲仿與致敬,同時又極具個人風格,作品里往往有一種乖張詭異的美感。他從不避諱血腥和暴力,他說過“我十幾年拍攝的電影中的暴力遠不及六十秒的新聞紀實”。他導演過三十幾部電影涉及了恐怖、犯罪、懸疑、情色等幾乎所有的類型片,電影歷程起起落落。他制造過票房炸彈,也成為過票房毒藥。他的電影總是充滿爭議,但在外界看來“發揮太不穩定”的德帕爾瑪,在其影迷們眼中竟是“零”爛片。當年受到外界最多批評的《疤面煞星》和《粉紅色殺人夜》《剃刀邊緣》,如今回首這些影片無論在各大網站的評分還是在影迷心中的地位都已經推翻了當時的差評。
希區柯克的“教徒”
對于德帕爾瑪而言,希區柯克不單純是一位導師,一個致敬的偶像,希區柯克已經化身為一種德帕爾瑪獨有的電影語法。他會使用類似的鏡頭角度和攝影技術,他會選擇金發女郎。他把謀殺拍得像愛情,也把愛情拍出了危險的味道。甚至他的配樂也找來了伯納德·荷曼——希區柯克的御用配樂大師。
伯納德·荷曼曾與希區柯克合作了《迷魂記》《驚魂記》《西北偏北》等經典影片。其中《精神病患者》中驚悚得令人痙攣的小提琴聲打動了德帕爾馬,于是他把《姐妹情仇》預算中最大的支出50萬美元用來聘請荷曼配樂。最初德帕爾瑪告訴荷曼包括片頭字幕在內,都不打算用配樂。荷曼爆發了,“沒有片頭音樂?這電影開頭半小時一點恐怖情節都沒有,所以必須用音樂去嚇唬觀眾。像你現在這樣,觀眾會走光的!”德帕爾瑪不服氣地說:“可在《驚魂記》里,淋浴那場戲也是在40分鐘后才出現的。”“但你還不是希區柯克!他的電影一上來節奏有多慢都可以,因為他是希區柯克,觀眾愿意等著。而你的電影他們只會看十分鐘,然后就回家看電視去了!”
最后導演妥協了,幾個月后他看見荷曼在指揮樂隊演奏,指揮棒落下,一股悲愴的寒意襲來。德帕爾馬知道,這個《精神病患者》加《后窗》式的驚悚故事終于變得非常希區柯克了。除此之外,夢境和精神分析也是德帕爾瑪致敬的一部分。從《姐妹情仇》中邪惡的精神分析式夢境,《魔女嘉莉》中的夢魘,再到《蛇蝎美人》的反轉夢境,無不體現德帕爾瑪對夢境場景的偏愛。最經典的要數《剃刀邊緣》,女主角從香艷的浴室激情戲,過渡到兇殺場景。夢境中塑造出遭遇婚姻危機、并對乏味的生活感到壓抑的中年欲女形象,其枯燥的生活充滿了危機感和罪惡感。正如德帕爾瑪所言,電影是個謊言,每秒24次。片中也通過夢境的運用給觀眾造成了亦真亦幻的錯覺,大大加強了影片的懸疑氛圍,也給影片提供了一種劇情的輪廓,層層遞進,殺機四伏。
電影理科生
成為導演只是偶然,德帕爾瑪在學習電影之前是個不折不扣的理科生。他高中時曾贏得當地科技博覽會的大獎,其設計項目是“應用模擬計算機解決微分方程”,后來還考取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專業。電影里分明還留有他學生時代的棱角。當時對德帕爾瑪影響最大的不是希區柯克,而是在另一大洲把舊的電影世界攪得天翻地覆的新浪潮領袖戈達爾。
德帕爾瑪在校期間拍攝了幾部短片,多是諷刺劇,通過憤青般的主角之口表達自己的想法。其中一部拍于1962年的短片《沃坦的蘇醒》還為他贏得了獎學金,使他進入薩拉·勞倫斯大學深造,師從戲劇導演威爾弗·德里奇,這才有了后來對希區柯克的迷戀。
而后的1962到1964年之間,德帕爾瑪拍攝了第一部長片《婚禮宴會》,但此片直到1969年才得以順利發行。片中前半段非常的戈達爾,滑稽的劇情,實驗的風格,還有多處標志性的跳接鏡頭。不過德帕爾馬還是改不掉戲劇沖突,電影仍然保持著劇情性。后半段也從戈達爾風干脆變成了巴斯特·基頓式的默片。
在《兇線》中,安東尼奧尼也經過了德帕爾瑪理科生式的改編。他把安東尼奧尼的那部經典的《放大》轉換成了自己的電影語言,其中一個著名的轉體四周半的環繞長鏡頭,讓剪輯室中的各種理工癖好一覽無余。從攝影到錄音,巧妙地從一部文藝氣息濃重的電影變成了一部干練精準的懸疑片。而最隱秘的要數《剃刀邊緣》,眼力好的朋友會在本片發現一顆關于德帕爾瑪高中獲獎項目的小彩蛋。
過山車的“成績單”
從德帕爾瑪的第一部長片《婚禮宴會》就可以看出他的電影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導演1962至1964年花了三年時間拍攝該片,但此片直到1969年才得以順利發行。而電影口碑上,德帕爾瑪更是經歷了輿論的過山車,有的被捧上天,而有的則被貶得一文不值。
德帕爾瑪的出道,趕上了新好萊塢的潮流。在憑借《姐妹情仇》嶄露頭角、《魔女嘉莉》票房口碑雙收后,德帕爾瑪的電影風格越來越大膽,他從不避諱色情與暴力,將黑色的風格進行到底。這些直接體現在了《剃刀邊緣》中,這部影片除了幫助德帕爾瑪將片中飾演應召女郎的南茜·艾倫娶過門,還讓他收到了一系列惡評。隨后《兇線》對安東尼奧尼的全新演繹還算不錯,但緊接著他就拍下了兩部爭議巨大的電影:《疤面煞星》和《粉紅色殺人夜》。
這兩部影片在評論界炸了鍋,《疤面煞星》是珠玉在前,雖然有編劇奧利弗·斯通保駕護航,但是改編過于血腥暴力還被送去審查,四次都被定為X級,最后在舉行了一個有20位高層參加的聽證會后,才以17票對3票通過定為R級得以上映。不過影片在年輕人心目中評價不錯,票房也是一路飄紅,還提名了當年的金球獎,但也同時提名了金酸梅。《粉紅色殺人夜》更不用多說,片中故事直接設置在了好萊塢,又是兇殺又是色情,這又傷害到了不少人的玻璃心。
隨后,《鐵面無私》的輝煌讓德帕爾瑪到達了事業黃金期,緊隨其后《情梟的黎明》更是德帕爾瑪評價最好的電影,還有《碟中諜》開啟了一個足以與《007》系列分庭抗禮的諜戰大片系列。但《蛇眼》又迅速讓德帕爾瑪走下神壇,這部生不逢時的影片經歷了滑鐵盧,尼古拉斯·凱奇也從此漸漸走上了“爛片大神”的道路。再到后來的《火星任務》《蛇蝎美人》均以失敗告終。
歐洲與美國
有著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德帕爾瑪,其作品在歐洲和美國也戲劇化的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評價。他并不受學院派待見,在美國的最高成就是《鐵面無私》的幾個提名,甚至擁有最多的金酸梅導演獎提名(一共四次:《剃刀邊緣》、《疤面煞星》、《粉紅色殺人夜》和《虛榮的篝火》),不過四次提名無一獲獎(金酸梅也是一種娛樂的褒獎,《泰坦尼克號》也同時獲得了奧斯卡和金酸梅)。《疤面煞星》、《剃刀邊緣》和《粉紅色殺人夜》受到許多批評,不過現在看來并不是評價的那樣,尤其前兩部都已經成為了影迷心中的經典。
而另一邊的歐洲卻非常喜歡這位熱衷于致敬和黑色風格的導演。就在《蛇眼》的失利被美國媒體看作是德帕爾瑪的"江郎才盡"的同時,歐洲評論卻在為《蛇眼》“翻案”;而好萊塢并不怎么感冒的《火星任務》卻被收入了法國的《電影手冊》十佳榜單;還有獲得威尼斯最佳導演獎的《節選修訂》更是打敗了像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和史蒂夫·麥奎因的《饑餓》這些對手。諷刺的是,這部在威尼斯大放異彩的電影因為對伊拉克戰爭地描述過于真實以致"政治不正確",最初只在美國拿到了區區500萬美元的投資,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不過在美國也有例外,影評人羅杰·伊伯特就是德帕爾瑪的鐵桿粉絲,常常會把大拇指送給這位讓人有些愛恨糾結的導演。
從未被公認的大師
單從口碑來看,德帕爾瑪最好的作品可能在《情梟的黎明》、《疤面煞星》和《鐵面無私》之間。片中充滿大師氣象,而片中的鏡頭把握,節奏控制和致敬環節都是在前人巨匠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即便如此,布萊恩·德·帕爾瑪從未被稱作大師。
德帕爾瑪本人也是這么認為,他覺得人們把馬丁·斯科塞斯或是大衛·林奇稱作大師這點無可否認,但的確沒人叫他大師。這段話雖然聽起來酸酸的,但導演自己卻不是很在意這些頭銜稱謂。德帕爾瑪喜歡致敬,喜歡模仿加工。他給人的感覺很自由,所以他的作品屬于影迷電影,在電影愛好者中的口碑都不賴。
德帕爾瑪的電影情懷感覺上和昆汀·塔倫蒂諾相近,不過風格卻大相徑庭。昆汀的電影有種痞味,他片中的橋段更酷炫、更后現代、致敬也更多元,而這些和導演的性格也很有關聯。德帕爾瑪不是昆汀那種海量的致敬拼貼,而且他的致敬大方向更多的是希區柯克,所以在影片的變化上不如昆汀豐富。同時德帕爾瑪涉獵的類型也更廣泛,如果不了解導演的觀眾很難把像《疤面煞星》、《火星任務》、《剃刀邊緣》和《碟中諜》這些電影聯系在一起。而昆汀的電影標簽更為明顯,無論是約翰·塔拉沃爾特還是蒂姆·羅斯,布拉德·皮特還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換成是誰出現在鏡頭前,我們都可以輕易地分辨出背后的導演。也就是說,無形中有種感覺告訴我們這些作品出自一人。
同是喜歡把致敬模仿加以潤色包裝,相對影迷昆汀,德帕爾瑪可能會更迷影一些。他的影片中常常會出現戲中戲和相關電影工作的情節。例如《姐妹情仇》的紀錄片現場;《兇線》開篇的恐怖片片場長鏡頭;《家庭電影》中講述一個年輕人拍電影的故事;到了《粉紅色殺人夜》則完全把故事搬到了好萊塢,還觸及到了那個年代的色情電影行業。尤其是《粉紅色殺人夜》(Body Double),它的英文片名叫做替身,原本就是一個電影的相關名詞。
相比熱情似火的昆汀,德帕爾瑪可能太過低調。而且他們所處的年代不同,昆汀更為現代更好接觸,他在信息量巨大的時代中趕上了好時候,而德帕爾瑪還在好萊塢的新浪潮中添磚加瓦,所以從這點來看當然無法客觀比較。而從普及度上,德帕爾瑪的作品并沒有昆汀那么普及,這也是為什么昆汀看起來比德帕爾瑪更接近大師的一個原因吧。但有意思的是,昆汀其實是個地道的德帕爾瑪粉絲,他最喜歡的是《兇線》和《越戰創傷》。
德帕爾瑪的電影歷程起起落落,他有些被低估,就像他的《蛇蝎美人》一樣,他的電影總是比聽起來要好看得多。此之蜜糖,彼之砒霜,總而言之,德帕爾馬從不平庸。而歷史也可以給我們理智的參考。無論是電影質量還是電影票房,布萊恩·德·帕爾瑪都是成功的,從職業生涯軌跡來看,年事已高的他確實有理由放慢腳步,而我們能做的只能是靜靜地等待這位“從未被公認的大師”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