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杰
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做了十分透徹的分析,關鍵之處是對于出口未置一詞,而要求目光向內。
改革開放以來,出口作為三駕馬車之一,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謂居功至偉。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除了2010年凈出口對GDP貢獻率為正值外,其他年份均為負數,說明出口已經拖了經濟增長的后腿。其中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世界經濟整體不景氣,歐元區、美國、日本等經濟體經濟恢復性增長現狀不容樂觀,前景比較復雜,對我國出口造成很大壓力;二是國內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到了非轉型無以為繼的地步,資源環境壓力日漸凸顯,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科技支撐不足,制度約束強化等等;三是傳統出口產品在遭受其他發展中國家擠壓的同時,出口目的國和地區的反傾銷等非技術性壁壘日益增多。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國出口后勁不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無法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提并論。
當前,外部需求收縮,結合內部多重矛盾聚合,致使經濟運行走勢分化,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為應對下行壓力,本次會議提出了主要對策。一是通過增加公共支出,加大降稅清費力度,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二是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強調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
關于貨幣政策,會議并未作過多要求和陳述。就當前經濟形式來看,降息和(定向)降準恐怕還會多次出臺。應該看到,貨幣政策的實施必須配合有結構性改革的大力推進,才能真正讓資金流通渠道暢通。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好輿論氛圍下,通過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加速融資體制改革,打破固有利益集團的藩籬桎梏,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暢通資金脈絡,努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正當其時。事實表明,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多出現于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國有企業普遍不存在資金融通問題。而以國有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其貸款偏好往往是大項目和國有企業,這里既有風險因素的考慮,更是基于利潤回報率的計算。因為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保證了其壟斷利潤的來源,這往往是吸引諸多銀行爭相發放貸款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我國銀行業結構本身存在的問題也制約了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以大中銀行為主,天然地愿意服務大客戶,客觀上造成難以滿足小微企業需求。
鑒于此,要想真正疏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各種“梗阻”,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就必須加快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改革步伐,進一步放開中小型金融機構進入市場,培育市場多元競爭格局;其次是要加快金融改革市場化步伐,優化融資結構,改變我國經濟過度依賴間接融資的局面,大力發展直接融資。
經濟學理論和世界各國實踐表明,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通縮局面有可能出現之際,積極財政政策效用要優于貨幣政策效用。當然,二者的協調配合也是必需的。
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個主要手段是加大公共投資力度。會議強調要注重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認真選擇好投資項目,做到有市場,有長期回報。為穩定有效投資,我國已推出包括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等七大類投資工程包。從目前態勢來看,國家將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充實完善和動態調整重大工程包,為發揮投資拉動作用,可能會推出新一批重大工程包。但在投資項目的選擇上,要特別注重與長遠規劃相結合,讓這一傳統經濟引擎既有利于當前穩增長,更為中長期發展打基礎。
需要強調的是,如何一方面增加有效投資,一方面化解過剩產能,實現新舊增長動力之間的無摩擦轉換,是實現有效投資所應高度重視的關鍵所在。決不能一方面在想方設法化解過剩產能,一方面新瓶裝舊酒,新鞋走老路,創造新的過剩產能。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新思路,一是要著眼于彌補民生短板,通過投資于民生重大工程,提升投資的長期效應,擴大當期消費需求。比如實施貧困地區教育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通過信息化渠道提升當地教育水平,讓大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信息化的渠道惠及偏遠地區學生的義務教育。這一工程的實施,在擴大信息基礎設施消費的同時,也對偏遠地區人力資本建設發揮了莫大的功效,可謂一舉兩得。其次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我國經濟實現動力轉換的關鍵,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在穩步有序推進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同時,提升企業競爭力。
(作者系中央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