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在尼泊爾救援期間,曲國勝(右二)和其他中國國際救援隊員一起研究具體救援方案。圖/受訪者提供
5月4日下午三點,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中國國際救援隊的營地,帳篷內的溫度超過30攝氏度。在這里,中國國際救援隊副總隊長曲國勝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一天前,已年過5旬的曲國勝率領中國國際救援隊5人小分隊剛從位于加德滿都西北部的一處重災區丹丁博塞回來。在那里,還有幾支其他國家的救援隊也接受中國國際救援隊的指揮和協調。
“這些國家的救援隊非常認可我們,聽我們協調與指揮。我們對整個災區的災情有自己的特殊判斷,在那給他們一講,他們就服氣了。” 曲國勝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5月8日晚,結束了為時12天的尼泊爾地震災區救援任務的中國國際救援隊返回北京,這是該隊第10次赴境外執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任務。尼泊爾4·25地震發生后,中國國際救援隊是最早抵達尼泊爾地震災區的國際重型救援隊,也是70多支國際救援隊伍中成功救出幸存者的5支隊伍之一。
隨中國國際救援隊飛赴尼泊爾的中國地震局新聞發言人米宏亮介紹,中國國際救援隊的一大優勢就在于有專家隊伍。到了一個地點后,能通過各方面搜集來的信息,對整體災區情況有個很好的判斷。哪些地方災情最重,哪些地點應該抓緊時間去,哪些地方可以緩一緩,在救援力量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分出輕重緩急來,而其他國家的國際救援隊缺乏這個實力。
曲國勝的名片上,最上頭的介紹是“國際應急管理學會副主席”。總部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這個非政府非營利性質國際組織,是目前世界上最權威的災害應急管理組織之一。而其最高領導層,僅設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人。
中國新聞周刊:幾天前我曾來過救援隊的營地,當天上午,救援隊的救援方案進行了多次調整,到中午還沒能成行。在這次救援中,協調工作是不是比較難做?
曲國勝:當天主要是因為上午臨時接受了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辦公室(UN OCHA)現場行動協調中心的新任務,讓我們負責加德滿都西部區域國際搜救隊伍的牽頭協調任務,所以對原工作計劃有一些調整,需要對一些新情況進行分析判斷。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UNOCHA在大災應急救援時的工作機制。2011年以后,UNOCHA提出了多層級現場行動協調中心的理念,在這次尼泊爾地震救援中就構建了這樣一個多層級現場行動協調中心,在救援隊展開行動前要進行多方協調。最高層是聯合國設在加德滿都機場的現場行動協調中心(OSOCC),在加德滿都市區救援時,設立了13個分區,由通過了UNOCHA救援隊能力分級測評(IER)的國際重型救援隊承擔各個分區的分級協調。中國國際救援隊當時被指定負責加德滿都市西北部區域(G區)的協調與指揮,包括俄羅斯、法國和西班牙等救援隊。對加德滿都市區搜救與排查任務完成后,又按照OSOCC的安排,到位于加德滿都西北部的丹丁博塞地區開展救援行動的協調與指揮,協調了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深圳山地救援隊等隊伍,聯合組隊形成了多國聯合搜救小組,開展了搜尋和排查。這是聯合國自2011年提出多級協調體系以來我認為實施得最好的一次。
中國新聞周刊:在這樣一個協調體系中,你怎么看待中國國際救援隊的這次救援工作?
曲國勝:我們是經過聯合國IEC測評認證的國際重型救援隊,目前我們是國內唯一的一支。在國際救援行動中,我們就需要接受聯合國OSOCC的協調,每天接受救援任務及其分區,并作為為數不多的重型救援隊,負責次一級的分區協調和任務分配。
作為國際重型救援隊,我們主要由管理指揮、搜索與營救、現場醫療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構成,具有連續36小時在兩個場地不間斷開展救援的能力,以及獨立后勤保障12~18天救援行動的能力。
與聯合國認證的其他國家的救援隊相比,我們的一個獨特優勢在于,國外的救援隊是以搜救為主,而我們的醫療、專家和保障力量要強大得多。因此,我們不但接受聯合國框架內的任務,也應當地政府、軍方以及災民請求,開展更大范圍的搜救排查。我們的醫療隊一方面保護我們自己的隊員,另一方面是,在幸存者搜救出來后,我們有能力對他進行緊急處置。醫生都是三甲醫院武警總醫院的醫生,其水平是其他國家志愿者醫生以及當地醫生所不能比的。在震后黃金救援的72小時過后,救援進入排查階段,工作重心會向醫療和防疫上轉變,這個時候我們的醫療隊有進行巡診和開設小型流動醫院的能力。
此外,我們救援隊有隨隊的地震災害評估專家和結構工程專家,因此,我們能快速進行災區宏觀災害和災情動態科學研判,能夠根據搜集到的各種信息來判斷極重災區的空間分布和災害等級,從而快速抵達極重災區。在搜救現場,我們能夠對倒塌的建筑物廢墟結構、類型和被埋壓人員的相對位置進行綜合判斷,再結合生命搜索儀器設備和搜救犬等方法快速確定幸存者所處的位置,進而確定打通生命營救通道的方案,這是我們獨特的優勢。
中國地震局在全球地震學領域,水平都是處于領先的,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而且我們跟尼泊爾有密切的合作,2013年,中國地震局與尼泊爾有關機構簽署過地震合作協議。對尼泊爾地震情況的熟悉也是我們到了現場后進行研判并展開救援的一個優勢。
中國新聞周刊:不論是尼泊爾國內輿論還是國外輿論,對于尼泊爾政府的救災表現持不滿意的居多。對此你怎么看?
曲國勝:就我看來,他們很努力。我給你介紹一點背景。2012年,中國地震局和UNDP曾派我帶領一個工作組到加德滿都,幫尼泊爾政府建立尼泊爾國家救援隊和救援體系,編寫了尼泊爾救援能力評估和建設規劃報告。2013年這個規劃報告成為尼泊爾國家救援體系建設的國家級規劃。2013年年底,在UNDP的支持下,尼泊爾政府有關災害管理和應對方面的部門,如內務部、地區發展部、財政部、軍隊、武警、警察等高層管理人員,在中國地震局的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訓練基地進行了一次為期8天的培訓。我們向他們系統介紹了國際應急救援的新動態、巨災應急救援理論與實戰、巨災救援的協調機制、行動階段及其階段性任務、救援行動的協調與指揮,以及我國在汶川地震應急救援中的經驗和聯合國大災救援的協調機制等等。這次地震救援中,在尼泊爾政府層面,由內務部負責整個災害救援行動,他們又委托軍方負責具體救災,并在機場建立了軍隊多國救援行動協調中心,我們剛下飛機,就有軍方行動協調中心直接對接,向我們介紹了災區情況,并使我救援隊很快接受了救援分區任務,對加德滿都的Balaju地區展開了緊急搜救。這說明他們理解了在大災和巨災發生后應該怎樣快速接受國際救援,融入國際救援體系。另外,軍方對各國際救援隊的行動保障也是很有力的。這是非常成功的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就是,據我了解,尼泊爾政府構建了從上到下、從國家層面一直到鄉村的四級管理機構,形成了多個層級的救援網絡,從國家層面到地區縣級層面也都設立了應急中心。在國家層面的應急中心,它們用了一款災情信息共享和服務的軟件平臺(Sahana)。我參加了5月1日的OSOCC會議,內務部的有關負責人在安排任務時處理得非常有序,已經在著手安排大量技術人員對地震總損毀的建筑物進行安全性鑒定和排查,以解決老百姓能否及時進入安全建筑物的問題,并將排查到的危房中的無居所人員進行有序的安置。
我感覺,尼泊爾政府高層對災害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把握得非常好,信息也很開放。每隔幾天,我們能從他們的救援工作布局里面,看到他們一個一個階段性動作的目標是很明確的。
中國新聞周刊:但我在加德滿都北部山區采訪的過程中,很多農村居民說,政府根本不管他們,他們只能靠自己來想辦法渡過難關。
曲國勝:這么大的災難,在早期出現點混亂是正常的。就算是發達國家,準備得再充分,在大災中也難免出現短暫混亂。而尼泊爾是一個很不發達的國家,可以說是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這么大的災難,超過了他們應對能力的范圍。
我去了北部地區,有個非常深刻的印象,盡管道路中斷了,那么多老百姓需要救助,而地面救援人員進不去,但是你會看到很多直升機在投放物資。在山區,直升機停機坪數量和直升機運輸能力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在對中國西南部山區地震災害預評估和抗震救災應急準備檢查督查中發現,中國西部山區缺少足夠的直升機停機坪,而尼泊爾山區的直升機轉運體系還是很不錯的。這個可能跟尼泊爾經歷過很多洪水、滑坡等災害,以及他們這種山區居多的地質結構和地形地貌有關。北部山區出現個別救災盲點,在這種大災情況下,特別是道路橋梁坍塌的情況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5月2號,我們進入到丹丁博塞以北30公里的災區,看到這個區域災情嚴重,我們的任務是對此區域開展幸存者搜尋排查和遇難者遺體清理挖掘,通過對建筑物廢墟的搜排,確認廢墟內的遇難者遺體已經全部挖出。據觀察,當地老百姓自救的能力很強。在救援力量短時間內進不去的情況下,他們開展了自救互救,糧食之類的物資也及時清理出來,短時間內至少可以保證不會餓死人。應該說,尼泊爾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養育了一批在這種受災環境中能有效自救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