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站在歷史的關鍵節點,感受最深的是,我們這個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猶如“一夜春風滿眼綠”,已成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全球治理從“西方治理”轉向“東西方共治”。
在這一大背景下,對中美關系有許多分析和預測,其中頗引人矚目是認為中美會出現“霜凍式和平”或者“冷和平”狀態。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國,其相互認知,不僅將決定兩國關系發展的走向,還影響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格局的形成,需要冷靜分析,從兩國的根本利益出發,撥開地緣政治棋局錯綜復雜的迷霧,看清國際格局大趨勢,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西方學者認為,中美關系在21世紀可以用3C來概括“Cooperation,Competition, Conflict”,即合作、競爭、沖突。目前主要是合作與競爭并存,沖突還是遙遠的“影子”,但不能完全排除。這種結果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修昔底德陷阱”吧。他們把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的發展看成是亞洲大國關系乃至世界秩序的重組,從“零和”博弈的角度機械地觀察大國力量的歷史消長,把中國視為美國的“挑戰者”,是想推翻美國一手創立的“世界三個體系”,即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政治安全體系、以關貿總協定(現在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石的貿易體系、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為核心與美元為主要儲備貨幣的貨幣體系。這樣的邏輯思維得出的結論必然是負面、悲觀的。
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核心有兩條: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應用到中美關系上更是如此。中國認為,中美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負有特殊的責任。兩國經過幾十年的合作,已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賴格局,經濟金融聯系十分緊密,對全球治理體系的維護和改革也有著廣泛的共識。
當然中國并不回避矛盾和分歧,中美歷史文化、政治制度、意識形態都有不同,戰略取向未必一致,出現摩擦和矛盾是正常的。中美關系的風風雨雨,給我們最深的啟迪是,大國合作則共贏兩利,相斗則雙輸互損,只有雙方尋找共同利益匯合點,堅持不懈的做出努力,兩國合作的“蛋糕”才有可能越做越大。
戰略認知的差異和不同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政策選項,我們常說,指導思想非常重要,因為它是管方向的。正是因為中美兩國“塊頭大”,關系重要,我們有必要梳理清楚中美戰略認知的脈絡和誤差,以正確認識對方,正確認識我們的世界和時代。
如何避免戰略認知的偏差和錯誤,尋求新時代大國的和平競爭與相處之道,是歷史對中美兩國的考驗。
最近,美國著名智庫外交關系委員會發表了布萊克威爾和特里斯兩位學者撰寫的《修正美國對華大戰略》報告,認為“北京和華盛頓之間長期處于戰略對抗的可能性很大”,并出謀劃策,建議美國如何集中所有“力量要素”,以“平衡”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影響,維護美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聯想到2015年初美國防部中國專家白邦瑞《百年馬拉松》一書,指責中國1955年開始就對美實施“戰略欺騙計劃”。這些與2010年以來奧巴馬政府極力推行的“亞洲再平衡”戰略如出一轍,更是此戰略的理論基礎。
這些說法或者理論離事實相去甚遠,連不少西方學者都認為,美國這一思路是行不通的,只會引發中美長期沖突。如果修昔底德在世,他也會“坐立不安”,他的有關大國沖突“陷阱”的預言在21世紀還會出現新的版本。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對中國的需求上升,G20頭幾年幾次峰會,中美通力合作,同舟共濟,成功避免了美國金融體系和全球金融體系的崩盤。當然,世界經濟也因主要大國的全力合作而迅速走上復蘇的道路,美國經濟恢復勢頭最強。常言道,好了傷疤忘了疼。美國擺脫了經濟衰退、赤字纏身之后,加上頁巖油氣大規模開發成功,開始回到地緣政治的傳統思維,琢磨如何保持美國霸權地位這個根本問題。思考是應該的,可是邏輯思維出現了偏差。
不少學習國際關系的人都讀過芝加哥大學米爾斯海默教授的《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該書2014年再版時增加了關于中國的章節。米教授的觀點是,大國為了自身安全一定會追求霸權,而守成霸權則不會容許后來者坐大。它對付潛在或上升霸權的主要戰略是“平衡”,在對付中國時則是“離岸平衡”,因為美國與中國之間還隔著浩瀚的太平洋。

中美之間要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其關鍵是相互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
由此,我們可以在亞洲錯綜復雜的變化中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中國與日本、越南、菲律賓矛盾加深,海洋權益爭端激化,乃至于與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國的關系在一些問題上也有些糾葛,甚至在個別重大項目的合作上出現反復。這后面都有美國“離岸平衡”之手在起作用。最近,奧巴馬總統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記者的采訪時還拿中國說事,稱“我們必須確保是美國在制定(亞洲)的貿易規則,而不是中國替我們制定這些規則。”奧巴馬在這里說的是美國極力推動的“跨太平洋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的談判。且不提中美雙邊貿易已超過5000億美元,如此將美國與中國對立起來,是典型的“零和”思維方式。其實,貿易應該是雙贏、多贏的,而且亞洲的貿易規則應該由亞洲和與亞洲打交道的國家一起商量制定,不應該像TPP談判那樣把中國排擠在外。
2011年有本書叫《世紀之爭》,作者迪亞雖然描述的是中美在21世紀可能發生的“爭奪世界”,但他在書中同時說,“自毛澤東主席會見尼克松總統以來,亞洲經歷了幾十年前所未有的和平與繁榮”。這句話一語中的,道出了中美和平競爭的合作共贏結果。
習近平主席近年提出建設“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是破解中美關系許多難題的一把“金鑰匙”。雙方目前對建設新型大國關系已有基本共識,需要盡快細化,落實到雙邊關系的方方面面。今年9月,習近平主席將應邀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兩國進行戰略溝通、推進關系進一步發展的良好時機。
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和中國提出的建設“新型大國關系”主張,美國的TPP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構想,擺在一起比較,從根本上說,是兩國整體戰略思想的不同。路線定方向,路線錯了,就有可能使一國對他國作出誤判,如果再采取相應的政策,那么錯誤戰略就會被固化成行動,導致不必要的沖突。
我們都知道,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是不允許任何國家坐大,從而損害美霸權地位。而“金磚國家”等發展中國家的興起是勿庸置疑的事實。如何引領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改革朝著“不沖突、不對抗”的方向發展,是各國尤其是大國義不容辭的責任。
迪亞在《世紀之爭》中忠告,核國家之間戰爭打不得。給我們這個時代冠以“零國集團”(即沒有領導的世界)的美國學者布雷默認為,中美繼續處于“非敵非友”的穩定狀態對我們避免地緣政治危機惡化是有利的。
要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無論是中美之間,還是別的大國之間,其關鍵都是相互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美前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去年曾著書提議,中美平行采取戰略再保證措施,“把分歧裝進箱子”,以維護兩國合作大局。中美合作共贏、增加互信最為有利的領域是全球治理,即雙方就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而進行合作,并帶領其他國家一起通過談判,尋求核不擴散、反恐、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案。想通過“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重新制定國際經濟“游戲規則”,對中國經濟發展構成新壓力、制造新障礙,顯然不是正面的做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我們尊重各自選擇的制度與道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才能聚同化異,實現國家間的長期和諧相處,推動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全球經濟發展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