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今年以來,中國產能和裝備“走出去”兩度成為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主題。
1月28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鐵路、核電、建材生產線等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提升合作層次;5月6日,“部署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以擴大開放促發展升級”,再次成為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主要議題之一。
而在外交場合,除了一如既往不遺余力推動以高鐵為代表的中國裝備“走出去”,國際產能合作也越來越成為“超級推銷員”李克強主推的一項“新業務”。
“去年冰寒地凍的冬季,我們雙方共同在貴國播下了一粒種子,這顆種子很快就發芽,如今已經長得很茁壯了。”3月27日,李克強總理對來華訪問的哈薩克斯坦總理馬西莫夫說。
李克強所說的“種子”,是他3個月前出訪哈薩克斯坦期間發起的“中哈產能合作”計劃。
2014年12月14日下午5點,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坦納,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在總統府三層金廳接待了首次訪哈的李克強總理。
時逢周日,扎爾巴耶夫打破周末不會客的慣例,與李克強足足談了一個半小時。兩人會談一開始是“常規套路”,哈方希望向中方出口能源、農產品。李克強則不失時機地提出,我們為什么不在“光明之路”上合作?他對納扎爾巴耶夫總統說,中方愿積極參與“光明之路”計劃,利用中國裝備制造質量好、性價比高等優勢,與哈薩克斯坦共同開展鋼鐵廠、電廠、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合作。
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計劃,核心是進一步完善交通道路、工業、能源、公共事業、住房和社會事業等基礎設施建設。
李克強的提議當即引起了納扎爾巴耶夫的興趣,他遂將中哈產能合作命名為“李計劃”。
哈第一總統圖書館(研究機構)區域和地緣政治研究處、中國及東亞研究室高級研究員魯斯蘭·伊茲莫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光明之路”計劃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將哈薩克斯坦打造成交通物流樞紐,將保證中國與歐洲的區域間聯系。
“李計劃”的核心,是從哈本國的經濟計劃中發現了中哈經濟發展上的互補性。哈薩克斯坦正面臨從農業和資源型國家向工業型國家的轉型升級,亟待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鋼鐵、水泥、玻璃等有大量需求。而中國不僅在基建方面經驗豐富,國內還有大量多余且優質的產能,并具有性價比優勢。中國企業可以依托較強的裝備制造能力,在哈國內建鋼鐵廠、水泥廠、平板玻璃廠,就地消化哈方原料,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
“李計劃”直接促成了中哈兩國總理間的一頓“天價早餐”。12月15日,在哈薩克斯坦總理馬西莫夫請李克強總理吃早餐后,這兩位經濟學博士圍繞“中哈產能合作框架協議”達成了初步共識:將圍繞“光明之路”投入180億美元資金,主要由哈方通過自籌或向國際機構貸款籌集,余下的缺口中方將以貸款形式提供支持。
據馬西莫夫向媒體透露,在李克強總理的訪問結束后,哈方很快對“光明之路”計劃作出了調整,以便能與中哈“產能合作計劃”更好地對接。
3個多月后,在李克強與馬西莫夫再一次會面的當天下午,中哈雙方簽署涵蓋廣泛領域的33份產能合作文件。總金額達236億美元的一系列合作文件的簽署,意味著“李計劃”已從播種進入發芽階段。
對于下一階段如何深化合作,李克強提出三點建議:一是為便利產能合作的相關人員往來,開設“特殊通道”;二是在合作早期以中方人員為主的基礎上,加大對哈方工人的技能培訓;三是為相關項目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在與馬西莫夫的會談中,李克強還表示,希望中哈之間的產能合作,不僅能成為兩國抵御經濟下行壓力的良方,還能成為中國與更多國家進行類似合作的“新范式”。
“要加大支持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使我國對外貿易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4月3日,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李克強在發言中作出上述表示。這時,中哈系列產能合作文件的簽署剛過去一周。
有媒體稱,這是中國首次在對外貿易領域提出“優進優出”的說法,也意味著這種新外貿模式將會取代舊有的“大進大出”模式。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得益于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和加深,在“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發展戰略的帶動下,我國許多外貿企業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在國內完成加工后再向國外銷售產品。

對于“大進大出”,商務部國際貿易研究院副院長邢厚媛給出的解釋是,“大進”進的是原材料、加工貿易和半成品,“大出”則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在當時國家外匯緊缺的情況下,強調規模與增長,能夠通過出口創匯以滿足需求。從這個意義上看,“大進大出”是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現實的需要。
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為了在國際市場上爭取更多的利益,中國不再片面追求規模,而是強調質量和效益。邢厚媛補充說,“優出”并不是說要放棄勞動密集型產品,而是要通過提升技術含量、轉變貿易方式,把它做得更好。
在4月3日的座談會上,李克強也提到了長期“大進大出”帶來的問題:這雖然帶動了國內的大量就業,推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但大部分利潤并沒有留在國內。李克強還強調,目前,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資源約束日益加重,“大進大出”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推動形成“優進優出”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李克強進一步說明:所謂“優進”,就是從我國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出發,根據國情,有選擇地進口緊缺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零部件。所謂“優出”,就是不僅要出口高檔次、高附加值產品,還要推動產品、技術、服務的“全產業鏈出口”。
“中國制造已經風靡全球,中國裝備也將享譽世界。”這句話是中國裝備“超級推銷員”李克強的一句經常說的“廣告詞”,其身邊的工作人員大多都能背下來。
但從2015年開始,在李克強出現的外交場合,“國際產能合作”成為了另外一句“廣告詞”。
在中哈雙方簽署系列產能合作文件前后,李克強還密集會見了來華進行訪問并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的多個國家領導人。在與印尼總統佐科、亞美尼亞總統薩爾基相以及斯里蘭卡總統西里塞納等進行的會見中,產能合作無一例外地成為交流話題。4月底5月初,在分別同阿爾及利亞總理塞拉勒和馬來西亞上議長阿布·扎哈爾進行會見時,李克強都主動提及中方愿同對方開展產能合作,并得到積極反饋。
從上述李克強所會見的外國領導人來自的國家來看,在短短數月里,“李計劃”的布局范圍已經從哈薩克斯坦擴大至西亞、東南亞以及非洲。不難預見,隨著一些合作項目的實施和經驗的積累,這一范圍還將進一步擴展。
“現在不僅發展中國家,包括中東歐的一些中等收入國家,基礎設施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甚至有些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也面臨老化等問題。而中國在這方面的性價比有很強的競爭力,因而要不失時機加快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與各國廣泛進行產能合作。”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
此外,全球多個國家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紛紛出臺,而且許多國家看好中國以擴大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帶動發展的模式,希望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拉動投資增長。對于中國裝備進一步“走出去”并開展更廣泛的國際產能合作來說,眼下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據近期的一項統計數據,截至今年4月,已經有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通過降息或啟動量化寬松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
中遠比雷埃夫斯集裝箱碼頭公司總經理傅承求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不論是裝備走出去還是產能合作,“總的原則是要互惠互利”。不僅是用詞要顧及對方的感受,在具體合作的過程中,投資的一方和被投資的一方在地位上也應是平等的,要“雙方都感覺到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