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慨

1991年“八月政變”爆發,戈爾巴喬夫夫婦被軟禁在克里米亞,期間,賴莎·戈爾巴喬娃第一次中風,雖渡過危機,但從此百病纏身,八年后去世,年僅67歲。戈爾巴喬夫深受打擊,妻子在病中遭受的折磨和最終的早逝讓他背上了沉重的負罪感,“我為何不能挽救她的生命?”他寫道。這里的潛臺詞似乎是:如果他還是蘇聯總統甚至蘇共中央總書記,她還是第一夫人,如果他們沒有遭到圍攻和唾棄,如果改革大獲全勝,人民安居樂業,如果蘇聯還在,也許賴莎不會死。
《孤獨相伴》是獻給賴莎的。相較1995年出版的首部回憶錄《人生與改革》(中文“全譯本”《戈爾巴喬夫回憶錄》2003年公開發行,近1500頁),這本新作(2012年在俄上市,近700頁)增添了更多的個人色彩,涉及家庭和個人生活時,細節也更為豐富,比如賴莎前男友的身份和兩人分手的原因,以及她的第一次流產。但總的來看,這仍然是一部政治回憶錄——怎么會不是呢?
60歲之前,戈爾巴喬夫的政治生涯可謂一帆風順。得益于庫拉科夫、蘇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和安德羅波夫等貴人的賞識和提攜,他在39歲便成了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黨委第一書記,又在54歲當上了蘇共中央總書記,迅速實施改革,推行新思維和公開性,平反冤假錯案,放松社會控制,解除出版審查,對外推動裁軍,減少對華約國家的干涉,并因此獲得了199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但龐大的帝國以令人震驚的速度瓦解了。
相較1995年的回憶錄,在《孤獨相伴》一書中,戈爾巴喬夫繼續捍衛改革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留給世界的正面遺產,也明確地談到了自己的錯誤:戰略上沒有“更早、更快和更強硬地”實行改革,戰術上則沒有抓住機會“把事情做絕”,當1987年10月葉利欽在中央全會上公然對總書記發難時,就該立刻結束他的政治生命。
另一方面,“超過100萬人的權貴集團”頑強地阻撓改革,以至于1986年一位白俄羅斯作家在信中向他提出解決這些人的請求:“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直接下命令開槍吧!”
他想借公開性引入民意,以外力壓服保守派,但這些措施激發了批評的浪潮,蘇共綁在自己的歷史上,首先成了靶子,卻成全了葉利欽,他及時退黨,以高票獲選俄羅斯聯邦總統,而戈爾巴喬夫甚至無法用他推行的民主來保護自己和蘇聯——盡管1991年3月的全民公決顯示76.4%的公民愿意讓聯盟繼續存在。葉利欽挾民意正面挑戰中央,要求激進改革的時候,保守派也在密謀中止改革。
八月政變使葉利欽借機接管俄羅斯境內的蘇軍,解散蘇共,繼而摧毀蘇聯與各加盟共和國之間脆弱的權力紐帶,以別拉韋日森林的一紙協議,將蘇聯送上了死亡的手術臺。
蘇聯的解體——普京稱之為“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仍然有著神秘的、強大的吸引力,而84歲的戈爾巴喬夫能讓我們聽到的話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