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逢安 于飛 陳正方
2015仲夏,渤海之濱某演兵場。隨著“轟”的一聲巨大爆破聲響,某新型反坦克導彈如一條火龍騰空而起,風馳電掣般向目標飛奔而去,數十秒后,數據回傳:導彈精確命中目標!
當得知熟練操縱該新型導彈裝備完成目標“狙殺”的竟全是即將畢業的學生時,來自野戰部隊、院校、科研所的數十名觀摩人員頓時掌聲如潮——這是南京某炮兵學院開展學員畢業綜合演練的精彩一幕。
本次演練的場地并沒有選在學員們熟悉的場地,而是在學校千里之外機動,因此學員和設備要全部由鐵路輸送。而輸送過程全部由學員完成,同樣作為考核的一部分。走進鐵路輸送站,“連長”于某正帶領全連人員進行車輛裝載。裝載車輛的過程亦充滿挑戰,如某型導彈戰車重達數十噸,整車寬度超過了列車平板邊沿,裝載時車輛質心稍有偏差后果不堪設想。只見,于某鎮定地走上平板車,雙手擺動引導駕駛員勻速行進,雙眼緊盯履帶邊沿,時刻提醒駕駛員進行方向修正。

從分校區所處的燕趙大地到遼東半島,千里鐵路輸送線上,處處是學員的畢業考場。輸送途中,導調組隨機設考:“如何組織反襲擾作戰對重要目標進行警衛”,“如何快速進行車輛穩固性檢查”,“遭遇敵軍重火力打擊如何處置”……走一路、練一路、打一路,學員們能力隨之增長。
突然,戰斗警報拉響:“接上級敵情通報,火車停靠后我部以武裝奔襲的方式向60高地開進,支援友軍作戰。”
隨即,參演學員攜帶全套戰斗裝具迅速出發。60高地位于河流對岸,中間既要穿過街道、鄉村,還要越過田地、河流,環境陌生、情況復雜。行進途中,各演習連在連長、指導員的帶領下,一邊派出尖刀班警戒偵察,一邊對照地圖精心選擇行軍路線。為了節省行軍時間,他們選擇鄉村小路,一路奔跑,最終提前24分鐘到達指定區域。
“舍近求遠陌生地域擺戰場,就是要在陌生環境下錘煉學員的戰場自適應能力,做到任何條件下都能拉得出、頂得上、打得贏。”訓練部長如此解釋此次演習場地選擇的問題。
院校是軍隊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一次部隊調研中,校領導發現部分畢業學員指揮能力弱,下部隊后“水土不服”。為此,學校深入挖掘自身優勢,由任職培訓學員擔任模擬連干部,與士官學員、技術兵學員混合編組開展畢業演練,在戰場錘煉學員的指揮作戰能力。
“一班派出警戒人員進行宿營警衛”、“四班架設戰斗值班火力”、“通信兵迅速與上級取得通信聯絡”……演習中,一道道作戰指令從連長、政治指導員口中傳出,圓滿完成了偽裝、野外生存、調制反裝甲火力要圖(將某個裝備放在合適位置或在圖中配置火力火器)等任務。
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走進導彈射擊場,學員擔任主角的硝煙味迎面撲鼻:四人一組的反坦克導彈班從待機陣地迅速前出,突破敵火力封鎖后占領導彈發射陣地,對敵裝甲目標展開火力打擊;數公里外,敵裝甲目標為規避打擊再三變更行駛路線,學員操作反坦克導彈及時調整飛行軌道實施打擊;雨夜,某型反坦克導彈首次嘗試微光環境下對裝甲目標精準“獵殺”,形成了全天候作戰能力……
演練全程,該校摒棄“保姆式”演訓方法,教員只負責下達任務和督導檢查,大膽放手讓學員扛大梁,倒逼學員在角色轉變中錘煉指揮作戰的過硬本領,有效縮短了人才的成長周期。
“寧可人等裝備十年,決不讓裝備等人一天。”訓練間隙,演習指導部主任告訴筆者這樣一件事:今年,一名新裝備輪訓干部講道,自己所在部隊即將換裝某新型導彈裝備,但令人尷尬的是,整個單位竟無一個人會操作,更別說組織訓練。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新裝備無人能用,“表因”在部隊,“根源”卻在院校!
為此,該校主動修改人才培養課標,將總部剛配發的該新型導彈裝備納入教學體系。實驗室內,教授指導學員利用自主研發的模擬仿真系統進行導彈射擊訓練,學員操作控制桿對目標進行捕獲、瞄準、射擊,并由動態監控系統對訓練效果實時評估。
該新型導彈裝備打擊空中目標,在我軍尚屬首次。演練期間,該校著眼未來戰場需求發揮裝備最大效能,主動探索對空中目標射擊,并將打第一彈的任務交給了學員丁某。很快,前方偵察車發現目標,并迅速回傳目標坐標。隨著指尖敲擊,丁某及時完成了射擊要素輸入,“擊發”、“躍升”、“平飛”、“目標重合”、“命中”……短短幾分鐘內,目標在空中化成一片火海。導彈精確命中目標,為未來反裝甲作戰積累了豐富經驗。

為了演練的順利進行,熟悉新型裝備的第一手資料,該校提前介入,選派人員全程參與總部組織的裝備定型試驗,在多種極端氣候條件下摸清了裝備底數。此外,該校先后選派多名教學骨干進行跟廠學習,與列裝部隊開展聯教聯訓,建立了裝備使用數據庫。去年,該新型導彈裝備首次配發校區,就創造了當月列裝、當月參演、首發命中的驕人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