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生曉夢
普洱茶產業真正進入純市場化的運作,只有10余年。但就是在這10多年的時間里,普洱茶從曾經制作工藝粗放的低廉農產品變成如今附著了許多文化價值,制作日趨精良,并不斷吸引著無數外來投資的新興產業。普洱茶不再偏安一隅,而是站在了全國甚至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多的商人、企業家開始攜帶大量資金,以及較為先進的經營理念涌進云南的茶區,與當地的茶農、茶商們,在相互交流、合作與博弈當中共同推進著普洱茶產業走向現代化、規范化、品牌化。
我們也發現,能夠穩健運營至今的普洱茶企業,經過不斷探索,都逐漸形成了最適合個人理念與企業發展的商業模式,如全產業鏈模式、莊園經濟模式、交易平臺模式、商超模式、電商模式或者多元化發展模式等等,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導致了它們的存在,我們不能輕易去評判其中優劣,對每一種模式的觀察與探討,都是希望能夠通過企業的經驗分享來喚起大家更多的思考,共同來提升整個普洱茶產業。
車入易武,一張巨幅廣告跳入眼簾——“傳承易武,匠心十年”白底黑字,這是歲月知味茶業公司今年的最新廣告。提到“易武”就會不由得想到“歲月知味”,這與他們十年來堅持出品“純正易武茶”有關。
2013年,歲月知味首個在業界推出“看得見的轉化”,并在茶博會上拿出經過倉儲陳化后的普洱陳茶開小型品鑒會,讓消費者親身感受易武茶在不同陳期的轉化效果。彼時正是歲月知味出品易武茶的第八年,此后歲月知味在全國各地的加盟店也越開越多,越開越高大上,已經超過160家了。一晃至今,竟已十年,冷眼旁觀,看到的是“厚積薄發”。
“看得見的轉化”,正如歲月知味的公司名字一樣,十分精準的抓住了普洱茶經營的核心本質,它濃縮了以歲月知味這樣的企業為代表的一種商業運作模式,而且是專屬于普洱茶的模式。“越陳越香”是普洱茶獨立于其他茶類,且讓普洱茶魅力無限的特質。可以大膽說一句,剝離了“越陳越香”,普洱茶便失去了立根之本,雖然現在一些其他茶類也在提“越陳越香”,但是,以云南大葉種原料的高內含物質與中小葉種原料相比,普洱茶在后期陳化的優勢無可匹敵。
普洱茶需要時間和空間來實現后發酵,但是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企業只負責新茶生產,而倉儲過程集中在流通環節,多是由下游經銷商或大藏家完成。茶品分散在不同的人、倉儲地、倉儲環境的差異導致了同樣的年份同一款茶滋味千差萬別。而經受得了考驗的有年份的普洱茶,市場全由掌握大貨的莊家來主導,生產廠家早已失去了對該款茶的話語權。比如現在市場上的勐海系老茶與現在的勐海茶廠已經毫無關系。這種運作模式在很長的歷史時間中都是有存在意義的,能夠快速完成原始積累。尤其是生產大眾消費茶品的廠家,企業需要實現量產來廣泛開拓市場,就必須分工明確。
現在,越來越多以小眾高端精品茶為主打的“小而美”茶企也在不斷涌現,他們以更靈活與多元的運作模式來滿足市場多元的需求。比如歲月知味。歲月知味的總部在普洱茶的倉儲之都東莞,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和經濟、人文環境,讓東莞擁有著差不多30萬噸的普洱茶存量,其中900多噸是“歲月知味”品牌的普洱茶。900放在30萬中,簡直是滄海一粟,但是這900噸茶里卻連結起了易武茶十年的陳化鏈條,也成為易武產區十年變遷的縮影,由生產企業存放在專業倉儲環境下,茶的情況變得清晰明了而有可比性。歲月知味是目前市場上少數有計劃、有規模地倉儲易武片區普洱茶的企業,“我們是把倉儲也當作普洱茶的生產過程來做。”歲月知味的董事長鄭少烘說。
每年春茶和秋茶的季節,在易武大街上總能看到鄭少烘的身影,他或在店里試茶,或與各方賓客交流,或在加工廠指導生產。如果條件允許,他會去到茶園去研究原料,與各個寨子的合作伙伴交流,鞏固老庚們的“革命友情”。這次見到鄭總時,他連續三天去了薄荷塘、高山寨、張家灣。薄荷塘茶園散落在國有林中,汽車開不進,必須徒步山路幾個小時才能到達。對于百山百味的山頭茶,必須要深入茶園探訪,才能對當地原料的風格更加理解,而這也常常是一件挑戰體能極限的事情,誰去過誰知道。
易武是古六大茶山的核心,隨著市場對易武茶的認知與接受的不斷細化,每年都會有一些新的地理名詞和當地出產的茶在坊間流傳。多年來深耕易武茶區,鄭少烘認為,綜合茶品的風格特點和地理區劃,易武茶區可以粗略劃分為三個片區:以麻黑、三坵田、落水洞、易比等地為代表的易武正山,其主要風格特征是柔美而蜜香突出;以丁家寨、刮風寨、彎弓、薄荷塘等地為代表的老漫灑片區(瑤族區),其風格特征是茶氣更足,蜜香不明顯,但是離易武鎮很近也不是瑤區的高山寨同樣具備這樣的風格;以張家灣、新寨、舊廟、倮德為代表曼臘片區,其風格特征是茶性厚實,風格相對不突出卻平添了中庸之美。
易武茶的復雜與多樣性讓無數人玩味不已,鄭少烘也自覺早已深陷,他不斷地用每一年的產品來呈現甚至是刷新他對易武茶的認識。
他認為從縱向的時間線上來看,“歲月知味”十年來的產品已經能夠成為一部當代易武茶的發展簡史:從單純的大易武產區,到開始分村寨、山頭,再到具體的小片區。然后在細片區中繼續做減法,為消費者提煉并保留最具風格特征的各產區的易武茶。
更難得的是每一年的產品都有一定量的保留,在相同的倉儲環境中繼續后發酵,這樣就天然形成了一個相對單純的坐標系,縱軸上是時間,目前以10年為節點,橫軸上是空間,即每一個產區的茶,在縱橫交錯的坐標點上是看得見、摸得著、能用口腔來評判轉化效果的有著品牌深深烙印的茶品。
可以說,沒有這十年磨礪的易武樣本,也無法真實做到“看得見的轉化”的模式創新。
用產品來構建一個易武茶的綜合數據庫,“歲月知味”用了十年時間,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從企業運營模式的角度來探討,這是最契合普洱茶特征的一種模式,也是一種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工具來淬煉經典品牌的模式——嚴格控制新茶的出貨量,大部分推出市場的產品都是經過倉儲陳化后的不同年份的茶品,通過長期運轉形成良性循環,讓每一個經銷商無論從什么時候進入,都能夠完整掌握易武茶時間和空間上的產品鏈,不但能夠適應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普洱茶越陳越香,因為有“看得見的轉化”,消費者更容易理解越陳越香的價值與真諦所在,從而真正喝懂普洱茶。
時間可以讓人從稚嫩長到成熟;時間可以讓普洱茶從青澀轉向醇和;時間可以讓企業不斷積淀,從弱小走向強大。但是對于“歲月知味”來說,時間更像是一件工具,一件能夠掌控于指掌間的工具,讓“排兵布陣”變得游刃有余。雖然“歲月知味”只是一個個案,但是,它能帶給我們的思考是:如何運用好“時間”這件工具。普洱茶就是在時間中修行的使者,跳出時間的維度,普洱茶的本真何處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