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杰
近日,習近平強調,必須從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氣和魄力,自覺運用改革思維謀劃和推動工作,不斷提高領導、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197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體量快速增長,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日益彰顯,無不得益于改革的深入。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問題倒逼改革,不進則退;改革如若不成,危機相繼而至。
中國當代改革歷史進程其實質,就是不斷用改革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唯有時刻以改革思維解決現實問題特別是廣大人民提出的問題,國家才能夠不斷前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金融體制、財稅體制、資本市場、戶籍制度、教育醫療等等的改革,無一不是回應人民所呼。
經濟新常態所帶來的挑戰不可謂不大,經濟下行持續、房地產市場疲軟、金融系統壞賬上升、地方債務風險加劇,一系列問題伴隨著新常態不期而至。如何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當下來看,重點還是應該放在改革上。要從改革要動力、從制度要紅利。
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在哪里?很簡單,人民的吁求就是問題所在,就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就是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正如習近平所說,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簡政放權、政府負面清單管理等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所帶來的“萬眾創新”“草根創業”之局面蓬蓬勃勃,無不彰顯中國改革的動力在民間。
習近平之所以強調改革思維,之所以強調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就是要破除陳舊的計劃思維。一直以來,計劃經濟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計劃思維左右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忽視甚至蔑視個人在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中的巨大作用,繼而設置各種制度約束個人的選擇。破除計劃思維,就是要破除各種阻礙個人選擇自由實現的障礙;強調改革思維,就是要強調為保障個人選擇自由創造條件。
在經濟學的發展歷史上,關于個人選擇的自由問題, 20世紀20年代曾有過爭論。奧地利學派主要代表人物米塞斯認為,一旦廢除了私有制和市場,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不可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因為它缺乏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形成的“貨幣價格”這一最基本的計算尺度。反對者認為,社會主義中央計劃機關可以通過“試錯法”找到正確的均衡價格,從而實現經濟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還有反對者認為,計劃經濟正是通過理性的社會計劃創造出一種秩序,來取代市場的無政府狀態,從而顯示出其優越性的。
后來的歷史發展(20世紀30年代蘇聯農業集體化悲劇及后來計劃經濟的崩潰、國家的分崩離析,中國由計劃經濟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證明,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是歷史的必然,歷史的必然后面則是經濟學的基本理念。這一理念就是經濟的發展必須以個人的選擇為基礎,個人需有選擇的自由。
沒有個人的選擇就不會有準確反映資源稀缺性的市場價格,市場價格的本質在于發現、傳遞和儲存關于資源稀缺性的信息。無數經濟主體創造的信息是海量的,是不斷變化甚至是瞬時變化的,只能通過市場價格去發現這種信息的變化,從而引導市場主體順應這種變化,滿足個體的不同需求。不管是功能如何超級強大的計算機,還是以此為基礎的中央計劃機關,都不可能具備如此功能。這就是為什么計劃經濟在產生極度稀缺的同時還存在著極大的浪費,而通過市場的手段,可以達致資源的最優配置,進而創造最大的產出,從而實現個人效用的最大化。
充分尊重個人選擇的自由,必然會出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不尊重個人選擇的自由,甚至剝奪個人選擇的自由,萬馬齊喑的局面將不期而至。經濟自由是個人選擇自由的一個重要組成,至少包括擁有不受歧視自由遷徙自由投資的自由、擁有個人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的自由。經濟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基礎。
中國改革的成功得益于賦予個人更多的選擇自由,特別是對個人經濟自由的尊重和保護,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也必將依托于個人選擇自由的進一步拓展。這就要求必須破除計劃思維。
(作者系中央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