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財經
有讀者可能奇怪,為什么都已經是造假了,還要分析*ST博元(600656)及其財務狀況呢?
其實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的,原因如下:①造假也是基于原有資質上的造假,所以不太可能脫離這個公司的“底子”,就好像你想整形變得更漂亮,也可能整不出林志玲來一樣;②我們平時看到的公司也是類似經過審計的(可能假)報表,怎么樣看待報表中的問題值得研究;③回頭看看報表中假都假在何處,以史為鑒。
博元投資的前世今生
博元投資原名為“浙江省鳳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1月21日在浙江注冊成立。公司股票于1990年12月19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2001年3月14日,公司更名為上海華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至2008年8月5日,公司名稱變更為:東莞市方達再生資源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8月13日起,證券簡稱由“ST源藥”變更為“ST方源”。
沒過多久,到了2011年9月14日,公司名稱變更為“珠海市博元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于2011年9月16日起由“ST方源”變更為“ST博元”。
我們可以看到博元投資作為一個殼資源在不斷地被買來賣去,是ST專業戶。實際上,我們國家的很多上市公司都應該早死掉了,但玩一些財務上面的技巧,很多還僥幸存在市場中。
造假的邏輯
證監會在說明中指出,博元投資2011年4月29日公告的控股股東華信泰已經履行及代付的股改業績承諾資金3.845億元未真實履行到位。為掩蓋這一事實,博元投資在2011年至2014年期間,多次偽造銀行承兌匯票,虛構用股改業績承諾資金購買銀行承兌匯票、票據置換、貼現、支付預付款等重大交易,并披露財務信息嚴重虛假的定期報告。
投資者如果仔細分析證監會披露的具體數據,可以大致看出造假的邏輯——就是在2011年的時候由于某種原因3.8億資金沒有到位,然后撒謊造假,接著造一些營業收入與利潤,再接著只能繼續假賬做,直到爆發為止,但源頭造假還是那筆3.4億。
從董事會報告中發現問題
回到文章開始提出的,投資者該如何發現上市公司的造假?我們可以先看看董事會報告。
*ST博元2014年中期的董事會報告中,關于核心競爭力的論述是比較有意思的。
博元投資關于核心競爭力的自述:“現階段,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公司投資管理團隊和公司經營團隊。堅持以實業為基礎,以資本推動實業的發展思路,注重資本運作與實體經營的有效結合,提升持續經營能力,為上市公司創造效益。”
筆者看到類似的話的時候,通常會要笑出來,為什么呢?以實業為基礎,以資本推動實業換句話就是搞資本運作唄,資本運作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要打N個問題,憑什么你能搞資本運作賺錢,充其量是上市公司美好的想象罷了。
投資者朋友不要小看這段話,類似話在很多企業財務報告中出現,建議大家在以后的投資中要有敏感性,有興趣的可以去各種財務報告中找找看。
資產負債表能說明大部分問題
博元投資2013年的年報是由“中興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造假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其實挺有意思的,通常來說,造假公司首先是自己資產負債表上有一堆不太好的資產,然后這些不太好的資產東西挪拿實在沒有辦法搞定的時候,就會想著操作性的加一些東西,這樣一開始加,通常就進入了無底洞。
我們看博元投資2011年底及以后的資產負債表,幾個比較大塊的項目就是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長期股權投資、短期借款、應付票據、其他應付款等。在筆者印象中,其他應收款除了理財產品,其他情況下都不應該過于龐大。
如果進去細看,會發現2013年底的時候,資產的質量確實很差,如果看得更仔細一點的話,中間有一部分其他應收款是長期股權投資的公司之一,這也是很恐怖的,說明自己欠自己錢,然后在報表中不斷列報。
好公司不太會借錢,即使借錢也會是比較長期借錢,不太可能短期借錢很多,而又沒長期借錢,如果是短期很多又沒長期借錢,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長期借不到了,短期利息高點折騰一些錢。
回避資產負債率過高的企業
對投資者來說,由于金融負債導致的資產負債率很高的企業,一定要回避,因為如果經營稍微有點不正常,類似短期長期負債總是真實的,那么就可能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
其實只要記住這么一招,可以規避掉很多造假的風險。像現在A股中的上海科技、國通管業、中科云網、天津松江、天津磁卡等企業,其實都不適合去做投資。當然了,“不怕死”的可以去試看,可能重組成功之類,但筆者的原則是類似的企業不碰,因為確實太容易到最后什么都沒有了。
不要把自己的投資建立在對重組等特殊事件的預期上的,除非有人明確告訴你一定會重組什么,當然大部分人是沒有類似的內幕與資源去了解這些事,所以筆者覺得盡量不為重組、借殼等內容付出代價,這可能會失去一些機會,但至少是安全了。
固定資產最少的公司
博元投資的固定資產項目就只有100多萬,特別小。這么點錢的固定資產怎么辦公呢?看看公司的應付職工薪酬怎么也有3000萬,其實這些按常理想想也是會有點感覺不對。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害怕公司固定資產多,太過于重資產了,而像博元投資因為固定資產少而讓人眼睛一亮的,過于少見。
博元投資負債造假應該不是有意的,誰也不想多造點負債出來玩,只是為了報表平衡讓人更加可信,那么在調整相關其他項目的時候,給負債項目也來加一點點,但絕對是次要項目。所以投資者最好還是相信“負債是真實的”這句話。
從資產負債表上去看,即使博元投資2011年偽造的3.4億是真的,從報表分析者的角度來說也是不值得去參與的——更何況市場按10幾倍的凈資產在交易。
現金流比利潤表更重要
筆者沒水平看出利潤表造假主要出在什么地方,感覺利潤表搞得還挺工整的。實際上,對于業績不好,甚至常常ST的股票來說,分析利潤表的意義通常不大。
值得說明的是現金流量表,很多造假的公司,其現金流量表采取脈沖式,也就是前幾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很差,然后突然一年變得很好。博元投資2013年經營活動現金流為1.2億,2011年底這個數值是接近-4億。如果博元投資造假的騙局能繼續玩下去,我們有機會可以看到2014年經營活動現金流會是很差。
如何規避重大財務風險?
按照筆者的投資標準,即使博元投資沒有造假,也是不值得買入的。投資者應該規避經營上的重大財務風險,金融負債率太高的企業風險很大,而且通常負債率高都是以低質量的資產為支撐的,這種支撐明顯很脆弱。
仔細分析各類企業的財務報表,你會發現每份財務表報就像一個人一樣,它能揭示很多的信息,即使我們不知道它可能是嚴重偽造的,但也能看到點信息。
有些公司不要去碰——無論漲跌多少。未來也許還有很多個博元你會在投資路上看到,記得不要撿起它們,不然可能倒霉一輩子。
筆者在本次的分析中嘗試著用自己的邏輯去還原整個造假的邏輯,未必全對,但對我們思考企業財務造假與數據粉飾問題,或許有些幫助,類似這樣的報表見得多了以后,自然而然會有一些免疫力。(雪球ID: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