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賓根木匠
印象中這些年只要一踢世界杯,電視臺就會播那首《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因為他們國家隊老也不奪冠,然后大家就覺得阿根廷特別悲情。后來又看了一些阿根廷電影,讀了一點博爾赫斯,愈發覺得這是個憂郁的國度。
《荒蠻故事》徹底擊碎了我的這種想法,還憂郁啥???按照《荒蠻故事》這個演法,阿根廷人要是說一句“你瞅啥”,那就不是撕扯大戰的問題,而是以何種方式往死里撕以及誰先被撕得粉身碎骨的問題。
雖然片方有阿莫多瓦這樣的西班牙背景(西班牙跟阿根廷本來就有基于殖民史的緊密聯系),但故事還是發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及阿根廷其他郊縣,導演是1975年生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初生牛犢,果然任性生猛。
全片分為六個小故事,故事間并無聯系,都是暴力感以及黑色幽默成色十足的獨立篇章。譬如第一個就是一幫人坐同一班飛機,結果發現大家全都認識同一個人,并在不同時期都給這個人帶來過傷害。此人正是現在這架飛機的飛行員,最終,飛機在眾人驚叫聲中撞向飛行員的父母(乘客里有個心理醫生“提醒”飛行員,帶他來到這個世界的父母是一切的罪魁禍首)……這算是全片開始的引子。接下來滾播演職人員名單,每個名字都搭配著一只野生動物出現,這也映照了片名(Relatos salvajes)和全片基調——片名直譯過來就是“野生(動物)故事”的意思,現在網上一般譯作《荒蠻故事》,也不違和。如果每個人都像野生動物,那么這世界就是一片叢林。

《荒蠻故事》劇照。
包括那個引子在內,接下來的每個故事都有一種突如其來的荒誕性。比如,第二個故事是一個快餐店女侍發現前來就餐的男子是害得她家破人亡的腐敗政客。她一直猶豫該怎么辦,在她輾轉猶豫的當口,男子卻被后廚的老廚娘亂刀戳死。第三個片段講倆人開車時互相不禮貌,結果車拋錨后矛盾逐漸升級,最終互相扭打致死。第四個描述了一個被官僚主義激怒的爆破工程師,最后把市政部門給炸了。第五個講述了一個富二代交通肇事,家人說通自家的傭人去頂包,結果被憤怒的受害者家屬當街殺害。最后一個是講新娘在婚禮上發現新郎背著自己跟一個女賓搞地下情,她怒不可遏,發展成一場大混局……這部敘述暴力的電影絕不靠視覺刺激吸引人,而是巧妙地找到了那些壓抑已久的情緒,通過一個荒誕的激發點,引爆出所有潛藏的力度。它是今年的奧斯卡外語片熱門,很多影迷都在嘆息它未能得獎。
從敘述暴力的角度去看,賈樟柯導演的《天注定》也常常被國內影迷拿來與《荒蠻故事》相提并論,不過這倆片除了短片集合結構、以及對暴力的描述有點類似,其實意指截然不同。
《荒蠻故事》有點揶揄體制,但也沒有明顯的“批判現實主義”傾向。譬如第一個故事——總讓人想起剛發生的、悲慘的德國航空事故——你硬說社會有責任也對,但基本上那位未露面的兇手就是個心理變態。快餐店謀殺案算是有點綠林好漢式的“女刺客”意味,但開車時互相不禮貌結果慘死的兩人,以及過于憤怒的工程師、貪財的頂包屌絲、在婚禮上幾乎大開殺戒的新婚夫妻,這跟體制基本沒什么關系——而是跟“體質”有關系,這一來映照了阿根廷人彪悍的性格;二來,應該也跟當下阿根廷社會的普遍情緒有關。
軍政府獨裁體制破除后,阿根廷卻成為了“拉美病”的集中代表,經濟下滑、失業率高企、政局動蕩,整個阿根廷社會都彌漫著一股憤懣和怨恨的氣氛,各族群和階層之間充滿對立情緒。21世紀初,阿根廷又陷入了經濟危機的困局中,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恢復元氣。在此一背景下,本就隨性、浪漫、快意恩仇的阿根廷人民益發變得暴躁易怒,而《荒蠻故事》可以看作正是這一情緒的一次銀幕宣泄。
按說,阿根廷也建立了西方式的現代民主憲政制度,據說還有獨立的媒體,但是腐敗和社會不公的毒瘤依然故我,這一來二去的,可能阿根廷人自己也想不明白,制度靠不住,又不知該怎么改,于是,暴力就成為了最簡單的出口。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中國這么多年輕人這么追捧這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