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出國就醫,已經成為中國富裕階層甚至中產階層在診療疾病時考慮的選擇之一。實際上, 出國就醫還有一個更加“浪漫”的名稱,叫做醫療旅游,它是指到另外一個國家去接受醫學診療服務。在大部分發達國家,患者醫療旅游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醫療成本。例如,對于美國患者而言,赴墨西哥去看病可以平均降低醫療費用40%至60%。因而,國際醫療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包括泰國、印度、日本、新加坡、韓國等醫療費用低、醫療服務有特色的國家。
美國是大多數中國患者選擇的醫療目的地。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希望到美國尋求針對不治之癥的前沿診療手段,或者聽取美國醫生對于診療方案的“第二意見”。出國就醫最大的挑戰是信息不對稱,因而美國各大醫院對于中國患者而言就顯得高不可攀。究其原因,還是由于對于美國醫療體系不夠了解,以及對美國醫院的診療過程不太熟悉。
美國大約80%的醫院為私營醫院,這些醫院按照企業和公司的模式運營。它們對任何患者——無論美國本土的或是國際患者都非常歡迎;而且由于不受醫療保險的限制,美國醫院甚至更加歡迎自費就醫的國際患者,而且對他們在收費上還給予不同程度的優惠。美國大型醫院考慮到國際患者的需求,因而絕大多數都設立了國際患者服務部并配備專職的翻譯人員。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水平居世界第一的克利夫蘭醫院近期還在北京設立了專門的患者服務機構。
很多有在美國就醫經歷的人都知道,美國醫生態度親切,能夠為患者提供充分時間的服務,對病情的講解非常詳細,并且能夠耐心地與患者一起分析病情、討論治療方案。實際上,美國醫生的專業精神既是整個社會服務意識的一種體現,更是多年職業培訓的結果。醫生在美國是收入最高、最受尊重的職業之一,這背后則是漫長而艱苦的學習和培訓過程。
在美國,想要成為醫生至少需要11年本科以上的教育,其中包括4年本科學習,4至5年醫學院學習,以及至少3年住院醫生標準化培訓。在此之后,想要成為腫瘤科醫生,還需要在住院醫生標準化培訓后參加至少2至3年的??婆嘤?。如果要成為普通外科醫生,則至少需要5年的住院醫生標準化培訓,其間需要至少動手操作750臺手術才能從培訓中過關。而要想成為專業性更強的外科醫生,則要完成時間更長、要求更加嚴格的培訓。例如,對神經外科醫生的培訓要求,是6至7年住院醫生標準化培訓,并在培訓期間作為主刀或第一助手完成超過1500臺手術。
在通過如此嚴格的住院醫生培訓后,每個醫生都能夠獨立勝任對患者的診斷和治療,而且經過這種標準統一的培訓后,所有醫生的能力和診療質量能夠達到均一的水平。除此之外,在大型學術中心內任職的醫生除了診療工作外,還要肩負科研和教學任務,從而使他們始終保持在學術和醫療發展的最前沿,并熟練應用醫學和藥學科研的最新成果。
美國高水平的醫療服務質量、醫生專業素質帶來的是高水平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效果。以中國患者赴美就醫最多的癌癥治療為例, 2014年中國國家癌癥中心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公布的中國癌癥患者總體5年生存率為30.9%,這一數字不及美國總體5年生存率66%的一半。誠然,決定癌癥生存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除了癌癥預防和篩查、生活習慣、環境因素外,更包括臨床診療和科研的水平。
雖然赴美就醫的意義不言而喻,但國內患者也要充分考慮到美國看病的旅行和生活成本,以及病情是否適合長途旅行。同時,患者要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合適的醫院。美國各大醫院在不同的專科領域各有所長。對于癌癥這樣復雜而且種類繁多的疾病而言,不同醫院對于細分的癌癥種類還有更加具體的擅長領域。因而,患者應該根據醫院和??频奶攸c進行選擇。有的患者事先請在美國工作、生活的朋友幫助進行評估,或者向出國就醫服務機構尋求幫助,都不失為穩妥的選擇。還有一點不能忽視的是病歷的翻譯,一份專業的病歷可以幫助美國醫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很多有赴美就醫經歷的患者都親身感受到中美兩國醫療體系的差別,讓他們感到吃驚的,不僅是美國醫療技術的先進,還包括醫生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通過自己的“醫療旅游”,很多中國人對醫療和醫院有了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