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偉

作為柬埔寨經濟重要支柱之一的制衣業,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后,步入了新的生存困境。
2015年8月3日,柬埔寨制衣廠商會(GMAC)稱,許多因素正在制約著柬埔寨制衣業的發展;其中,外部面臨著來自越南、印尼等國的競爭,內部又存在著生產力低下、工作環境不理想與工資偏低的壓力。商會秘書長克農表示,外國買家決定向哪個國家下單之前,都會重視該國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因此柬埔寨制衣產業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與此同時,柬埔寨的罷工情況在東南亞地區也屬前列。國際勞工組織(ILO)在2015年初稱,目前柬埔寨工人薪資和福利已獲得很大的改善,造成工人發動罷工事件的主要因素,是廠商不守法或工作條件惡劣,也不排除是有部分工會無理鬧事。
近年來,柬埔寨的服裝和紡織品出口大幅增長,而服裝行業是柬埔寨的主要外匯來源,約占全國整體出口的80%。
“柬埔寨雖然經濟貧困,但由于國際機構眾多的原因,其對于許多國際規則緊步相隨。”一名長期在金邊工作的國際商務律師說,“由于法律的允許,柬埔寨的工會力量非常大,也導致當地工人罷工活動頻繁,經常令各種供貨壓力巨大的投資者焦頭爛額。”
目前,柬埔寨全國約有3500個大小工會。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柬埔寨多個工會因不滿工人基本薪資的調漲數額而多次舉行大型示威活動,其間工人與警察雙方還多次爆發了流血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和受傷。隨后工會組織和國際買家敦促柬埔寨政府檢討工人工資,政府在壓力下于2014年2月宣布成立跨部門薪資談判委員會,同時勞工部接受了國際勞工組織的幫助,以設立最低工資機制。
經過長期的抗爭后,柬埔寨工人的待遇獲得了一些改變,但也有人擔心此舉將影響到該國的招商引資計劃。柬埔寨制衣廠商對此起彼伏的罷工事件感到遺憾,并稱如果當局不能有效控制,柬埔寨的制衣業很快就會變成夕陽產業。
2014年,柬埔寨服裝品的出口額達57億美元,較2013年的55億美元相比增長了4%,出口年增長率與最近幾年相比為最低。柬埔寨制衣廠商會副秘書長江莫尼卡稱,柬埔寨制衣工業和服裝出口是否穩定發展和增長,完全依靠國際買家對這個行業的信任度,一旦他們的信任度過低,訂單的數量就會更低。
江莫尼卡表示,柬埔寨制衣業是否會繼續穩定發展,還需要看工會方面的行為如何改變,以及政府如何采取措施應對各種不正常現象。另外,由柬埔寨勞工部和國際勞工組織共同草擬的《工會法》草案計劃在2015年內通過并實施,也引起了制衣廠家們的高度關注。
早在數年前,牛仔褲的加工費低于1.5美元已沒有工廠愿意接,原因是利潤太低;但現在即便是1.3美元也有小工廠愿意接單,意味著工廠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一些制衣廠商表示,昔日柬埔寨的制衣業曾經相當風光,但如今只能是在維持穩定,甚至可以說在走下坡路了。
分析人士認為,柬埔寨制衣工廠想要獲得利潤最大化只能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升效率。隨著2015年最低月薪被確定為128美元,工人基本工資比2014年增加了28美元,加上正常加班、全勤、餐費及技術獎金等,每月平均最低工資為200美元左右,此標準為中國珠三角地區2006年的薪資水平。雖然提高工資對工人本身是好事,但也將極大地縮小柬埔寨與東南亞其他國家間勞動力成本的差距,柬埔寨的勞動力廉價優勢將有可能不復存在。
目前,柬埔寨制衣業以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韓國的外資廠商占大多數,對當地經濟和婦女生計影響居關鍵地位。而一些人權組織還指出,柬埔寨政府未能保護為國際品牌生產成衣的本國制衣業勞工免于嚴重的人權侵害;婦女占大多數的制衣工人面臨強迫加班、妊娠歧視等問題,但柬埔寨政府和各大品牌商都沒有加以適當處理。
2014年12月19日,柬埔寨制衣廠商會和國際勞工組織還簽署一項協議,目的在于合作消除成衣業中的童工現象。
柬埔寨每年制造出價值50多億美元的服裝、紡織品和鞋,占柬埔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分之一強,其中服裝行業的收入占了GDP的15%以上。目前,柬埔寨的主要貿易伙伴為美國、歐盟、中國、日本、韓國、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等。
對于柬埔寨制衣業面臨的情況,柬埔寨制衣廠商會進行了多方廣泛細致的調研,并不斷將結果公之于眾。
柬埔寨制衣廠商會表示,柬埔寨各制衣廠的生產力只有中國的六成左右,而越南與印尼工廠的生產力約為中國的八成。另外,雖然孟加拉國制衣廠的生產力只有中國的五成左右,但該國每年服裝出口額卻高達250億美元,而柬埔寨卻只有57億美元。
制衣廠商會的分析認為,制約柬埔寨制衣產業的主要因素包括法定的帶薪假期多、電力成本高及工人嫌工資低的壓力等。按照柬埔寨的法律規定,全國法定的公共假日有27天,外加勞工法規定的18天年假,柬埔寨工人每年的工作天數實際比越南少19天、比孟加拉國少24天。
電力成本方面,柬埔寨比越南和印尼高150%,比孟加拉國高33%。另外,根據最低工資與其他法定補貼,每名柬埔寨工人的待遇與越南工人一樣,然而即使生產力再提高10%,也還是比越南低。分析認為,調漲柬埔寨工人最低工資標準,也將對整個制衣產業帶來一定壓力,導致訂單出現減少。
2015年8月初,日本企業代表也向柬埔寨政府提出了多項課題,包括勞工成本不斷上漲,但生產效率卻未提升;電費不但居高不下,而且供應極不平穩,忽來忽斷。
柬埔寨商業部貿易服務總局長宋速帕表示,目前柬埔寨和越南的勞工成本相差不大,但越南工人生產力更高,且在生產線和出口方面享有更多優勢。隨著越南即將獲得歐盟提供免進口稅的待遇,將對柬埔寨成衣業造成重大沖擊。宋速帕稱,“當越南像柬埔寨一樣享有歐盟提供的普通優惠制待遇后,柬埔寨成衣和鞋子將會失去競爭力”。
沃爾瑪、H&M、李維斯和阿迪達斯等國際服裝采購商在2014年表示,鑒于柬埔寨制衣工人接二連三的罷工導致服裝生產不穩定,供應時有中斷,因此決定減少訂單。隨后,柬埔寨很多工廠聲稱由于訂單不足,工廠已出現開工不足、設備閑置的現象。由于加班機會減少,又導致了柬埔寨工人的收入下降。
柬埔寨制衣廠商會曾呼吁,柬埔寨政府應該保證預防違法罷工現象發生,同時也呼吁全國約有3500個工會要遵守法律,以挽回國際采購商對柬埔寨制衣廠生產能力的信心。柬埔寨頻繁的罷工活動,令制衣業很受傷,也挫傷了外資企業的信心。雖然近年來柬埔寨紡織服裝業發展較快,但其使用的面料等原材料、輔料卻大多要從中國和越南等地區進口,因此產業對外依存度非常高。
2015年7月6日,柬埔寨國務部長兼商業部長孫占托表示,將把柬埔寨制衣和制鞋業打造成為東南亞更具“競爭優勢”的核心產業,為更多柬埔寨民眾創造就業機會,減少國民奔赴國外務工。
柬埔寨工人的工資問題也成為各大政治力量角力的支點。2015年7月19日,柬埔寨最大反對黨救國黨主席沈良西在慰問來自多家工廠的工人代表時表示,支持全國工人要求2016年獲得月薪至少180美元,“128美元是不夠的,所以我支持廣大工人提出要求明年獲得的基本工資至少每月180美元”。
目前,柬埔寨和歐盟、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和中國達成了自由貿易協議。柬埔寨已成為服裝品出口到美國的第六大供應國,服裝品出口到歐洲的第七大供應國,而且具有非常強勁的出口增長率,柬埔寨成衣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多國工業”。
柬埔寨制衣業起步于上個世紀90年代,由于制衣業貿易結構單一,一直以來均以出口成衣為主,并集中供給歐美市場,因此容易受國際經濟環境、特別是歐美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但對于柬埔寨正在發生的尷尬情況,包括加強勞工糾紛解決的困難,一直受到外界的關注。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駐柬埔寨總監麗貝卡布拉克表示,柬埔寨制造的商品,主要是銷往美國市場,因此“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勞工糾紛,對工人和企業都有好處”。
2015年8月初,美國國際開發署決定向柬埔寨提供70萬美元,以加強勞工糾紛解決機制,稱“這是典型的雙贏方案”。成立于2003年的柬埔寨仲裁理事會,一直以來都在扮演協助勞資雙方解決紛爭的角色,至今一共接獲2275宗來自各領域案件,如成衣業、運輸、保安、釀酒、油站、洋灰廠、橡膠種植和電子產品裝配等。
麗貝卡布拉克稱,有關為期三年的項目,將進一步擴大美國對柬埔寨解決勞工糾紛的援助和項目,特別是三項相互關連的環節,即勞工糾紛解決方案、培訓勞資和政府三方、加強仲裁理事會的誠信和能力。
另外,法國開發署(AFD)也同意向柬埔寨制衣廠商會提供約300萬美元的貸款援助,計劃在短期內興建制衣業培訓學院,以提供制衣業方面的專業技術,旨在增強柬埔寨制衣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縮小國內外技術人員的差距,培訓分成長期、中期和短期。
國際勞工組織在2015年7月發表通告,截至2015年3月份,柬埔寨的制衣和制鞋工廠增長至640家,與2013年底的528家工廠相比大幅增加;與此同時,制衣和制鞋事業為柬埔寨全國約7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其中女性占了將近九成。
2014年,柬埔寨向國際市場出口服裝與鞋子的總值為58億美元,其中歐盟市場占據了將近“半壁江山”,達24.5億美元。2015年8月4日,歐盟與越南正式達成自由貿易協議,柬埔寨服裝與大米業者紛紛表示擔憂,認為該自貿協議將對柬埔寨的服裝與大米出口歐盟市場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
柬埔寨輿論認為,當越南像柬埔寨一樣享有歐盟提供普通優惠制待遇后,柬埔寨成衣和鞋子將會失去競爭力。不過,歐盟對越南的關稅優惠將逐步實施,即越南將在7年內逐步獲得減免出口關稅優惠;另外,對越南服裝產品出口歐盟的優惠僅限于使用產自越南的布料,而柬埔寨則可以選擇源自任何地區的布料。
按照柬埔寨發展理事會(CDC)2015年8月公布的最新報告,來自中國內地的投資公司排名第一,其次是韓國、歐盟國家、馬來西亞、越南、美國、中國臺灣、泰國、中國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涉及的投資領域有旅游業、工業、服務業和農業。
中國企業在柬埔寨直接投資主要的領域,包括能源開發、建水電站、基礎建設、煉油廠、建水泥廠等,投資規模最大的行業是制衣業,有2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