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在蒼茫無垠的亞洲內陸戈壁,騎著“汗血寶馬”的蒙古人揚起一陣風沙,作為游牧民族的他們終于在中原腹地建立起一個非漢族的全國性政權。與此同時,偏安長江流域的宋朝皇室正試圖維持他們昔日的貴族權威,希望繼續統治中華帝國的一部分疆土。
這一年是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布《建國號詔》,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大元皇帝,正式建立元朝,定都在今天的北京,取名為大都。
同一年,威尼斯商人尼可洛·波羅帶領他的兒子馬可·波羅從遙遠的亞平寧半島出發,抱著通暢陸上絲綢之路的雄心開始史詩般的華麗探險。4年之后,他們到達了忽必烈治下的元大都。
這段波瀾壯闊的中世紀東西方文化交流史現在被美國電視業界新貴網飛公司(Netflix)搬上了電視熒屏,看慣了國產歷史劇的中國觀眾這次有機會從西方人的視角去審視這段印在中國歷史書上的故事。
2014年12月12日,電視劇《馬可·波羅》(Marco Polo)正式在網飛線上平臺播出。按照網飛的慣例,《馬可·波羅》與以往的電視劇一樣,全10集一次性上線,讓劇迷大飽眼福。
該劇講述了13世紀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在中國的傳奇經歷,主線取自《馬可·波羅游記》中馬可從威尼斯前往元大都面見忽必烈,以及護送闊闊真公主前往波斯的故事。傳奇、冒險、戰爭、功夫、性誘惑、政治陰謀等喜聞樂見的元素一個不少,令人想到HBO的經典之作《權力的游戲》(Game of Thrones)。
實際上,該劇在開拍之初就被輿論寄望為可以比肩《權力的游戲》的歷史巨作——至少從燒錢程度上來說是如此。據悉,《馬可·波羅》全10集的投資高達9000萬美元,而《權力的游戲》第一季的制作成本為5000萬美元,這使得《馬可·波羅》成為美國乃至全球電視業史上最燒錢的電視劇集之一。
與《權力的游戲》全西方歷史背景下的架構不同,《馬可·波羅》的主角雖然是個意大利人,但其主要場景架構都是東方元素。從亞洲北部草原上的蒙古包群落到壯麗奢華的元大都市集,從威武霸氣的忽必烈到神秘莫測的賈似道——這些都是西方影視產業極少觸碰的陌生題材。別的不說,要在歐美集齊一定數量的亞裔演員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為此,《馬可·波羅》大膽起用了來自多個國家的數百名演員,包括英籍華裔演員本德里克特·王(扮演忽必烈)、中國演員朱珠(扮演馬可·波羅的愛情對象闊闊真公主)、香港出生倫敦長大的湯姆·吳(扮演“百眼”)和澳大利亞演員瑞米·海依(扮演真金王子)、美籍華裔演員陳沖(扮演察必皇后)、新加坡演員黃經漢(扮演權臣賈似道)等參與演出。
為了打造高度真實感的亞洲場景,劇組本打算前往中國取景拍攝,但因為官方手續繁雜,劇組在等待了一年半之后仍無批復結果,只好轉向馬來西亞,并包下當地一個影視城,搭建成元代的中國城市,外景則在哈薩克斯坦和意大利拍攝完成。可謂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制作。
由于《馬可·波羅》是網飛繼《紙牌屋》(House of Cards)和《女子監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之后推出的第三部原創作品,同時亦是該公司2014年下半年唯一的一部新劇,因而受到的關注度十分之高。從窩在布魯克林公寓里的宅男宅女到華爾街關注網飛股票的財經精英,甚至是大洋彼岸的中國美劇迷們,都在期待網飛這部九千萬美元大作能帶來什么樣的視覺盛宴。
有錢任性的網飛本次是鉚足了勁地推廣這部年度巨作,四處造勢的浩大聲勢與推出《紙牌屋》之前低調的企業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其主要演員還特別參與了2014年7月的圣迭戈國際動漫展,以期和愛看美劇的“宅腐群體”產生良好互動。
但按照互聯網企業“大力出悲劇”的優良傳統,不混好萊塢混硅谷的網飛終于還是栽在了“產品經理”的手上,《馬可·波羅》或許是因為用力過猛,成為了網飛出道以來的第一個黑點。
早在劇集上線之前,《福布斯》就以“網飛的《馬可·波羅》將敗在野心太大”為標題撰文預言稱“批評家們不會對《馬可·波羅》這樣的作品口下留情”。
現在看來,這篇預言果然成了真。在美國劇評網站metacritic上,18名專業劇評人綜合評分只給打了47分,而總分為100分。來自媒體劇評人的評價多是“荒唐”、“令人失望”、“糟糕”還有“乏善可陳”。
《時代》周刊劇評人詹姆斯·波尼沃澤克毫不客氣地評論說,《馬可·波羅》這部劇集完全就是混亂和荒唐的聚合。他說,劇中大量的裸體和性描寫看起來就像是“限制級的成人視頻游戲”。
“能看到某部劇可以再現甚至超越《權力的游戲》的成功模式是挺好的,可惜《馬可·波羅》連成功的邊都沒有沾到,”《紐約時報》稱這部劇最大的缺陷是對片中女性角色的塑造,過多的女性裸露戲使人感到厭惡。
娛樂周刊《好萊塢報道者》則認為這部劇砸了網飛的招牌,該雜志評論稱“如此平庸的作品,隨便找一個普通的有線臺都能拍出來,”并稱這部劇明明只需要六百萬美元就可以拍攝完成,“剩下的八千四百萬美元都去哪兒了?”
就連一向“崇洋媚外”的中國網站豆瓣也給出了5.8的超低分。這個評分幾乎接近《屌絲日記》和《老男孩之猛龍過江》這樣的公認國產爛片,從《紙牌屋》第二季的9.2到《馬可·波羅》的5.8,網飛上演的“花樣跳水”讓人“醉得不行”。
與美國輿論專注劇情本身不同,中國劇迷們紛紛表示最不能忍的是《馬可·波羅》在史實方面的各種穿越以及腦洞大開。
知乎用戶“倪爻”特別吐槽了劇中馬可“穿越到17年前”體驗鄂州(武昌)之戰的劇情走向:“馬可·波羅到達大都的時間是1275年,當時17歲,但是劇中鄂州(武昌)之戰(1258一1259)還沒發生,這個時間點其實有點尷尬,蒙哥汗仍然在位。而在武昌陷入苦戰的也不是太子真金,而是忽必烈本人。”
有意思的是,在網飛真正目標用戶聚集的IMDB網站,該劇的評分卻高達8.4分。這些真正通過網飛線上播放平臺付費觀看的美國受眾紛紛表示“好看、過癮,場景、燈光、細節都是頂級水準,九千萬沒有白花!”大部分意見認為,雖然該劇還比不上《權力的游戲》,但本身也完全合乎網飛往常的高水準。
對于劇中出現的歷史架空,8年IMDB用戶、來自美國的mikialama回應稱,《馬可·波羅游記》本身就多達150多個版本,“他本人究竟有沒有到過中國還是個問號呢!”
雖然美國媒體和中國用戶吐槽,但美國用戶的熱捧或許說明了網飛本身的“大數據投資”還是沒有錯的,《馬可·波羅》本次的失手最多只能算一次小失誤。面對這些爛番茄,網飛內心估計在吐槽:“你們啊,都圖樣圖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
翻開網飛的原創劇集排期表,2014年算是異常低調的一年:年初的《紙牌屋》第二季和年中的《女子監獄》第二季都是老劇續集,算是吃老本行為。
但在2015年,網飛將有超過20部劇集和一部電影密集上線。這其中包括4部系列劇和1部迷你劇,漫威和Netflix將按順序拍攝《超膽俠》(Daredevil)、《杰茜卡·瓊斯》(Jessica Jones)、《鐵拳》(Iron Fist)和《盧克·凱奇》(Luke Cage)這四位超級英雄的相關故事。最后,還會拍攝1部類似于“復仇者聯盟”的迷你劇,將四位超級英雄集結,命名為《捍衛者》(The Defenders)。
除此以外還包括由老友記編劇團隊打造的情景喜劇《同妻俱樂部》(Grace and Frankie)、原創家庭劇《血統》(Bloodline)、與著名導演沃卓斯基姐弟攜手打造的新科幻劇《第八感》(Sense8)、動畫喜劇《馬男波杰克》(BoJack Horseman)以及喜劇《富國的偽善》(Bad Samaritans)等。
值得注意的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獲獎作品《臥虎藏龍》的續集《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也將由網飛出資拍攝,并計劃在電影院上映當天同步登陸網飛線上平臺。在顛覆了電視行業之后,網飛還計劃顛覆電影行業。
可見,《馬可·波羅》這部劇只是網飛在“發大招”之前的試水之作。對于想要成為像HBO或是Showtime甚至是福克斯那樣的全方位影視巨頭的網飛來說,兩年三部高水平劇集的推出速度還是太慢了。
巨大的市場蛋糕面前,要占據市場份額必定意味著全方位、各類別的產品分類體系,這其中會有像《紙牌屋》和《女子監獄》這樣叫好又叫座還富含哲理的艾美獎作品,同時也肯定會有像《馬可·波羅》這樣單純滿足觀眾欲望的“無營養片”——歸根到底,網飛還是想安安靜靜地做一家什么劇都出的圈錢電視網,而不是只賺中上階層錢的高冷小眾文藝咖。
與此同時,開拓海外市場的潛在壓力也使得網飛走鋼索似的推出了《馬可·波羅》這樣的爭議性產品。正如《福布斯》所說:“網飛若要維持盈利能力,就不得不擴張國際影響力。”該雜志的艾倫·柯若蘭分析稱網飛這一步棋仍算是走得十分聰明。“眼下,網飛在美國國內的訂閱量可能已進入平臺期,與此同時,亞馬遜(Amazon)和其他流媒體服務正就授權內容與之展開日益激烈的競爭。”
電商巨頭亞馬遜2014年開始涉足電視業,其首部原創劇集《透明家庭》(Transparent)8月首播,大獲好評。同樣“不差錢”的亞馬遜無疑給網飛帶來了極大的競爭壓力。
最重要的是,緊跟網飛之后的傳統電視網們也急著要走互聯網路線。HBO就已經于2014年10月宣布將于2015年上線獨立的流媒體視頻業務。想想《權力的游戲》以及《大西洋帝國》這樣的精品內容搭配網飛這樣的互聯網的運營模式,據說網飛的股票當場就重挫了三成。
網飛高層泰德·薩蘭多斯之前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直言希望將網飛打造成一款全球化的產品,開拓海外市場以減緩競爭壓力的目的不言而喻,而《馬可·波羅》無疑是一部向亞洲人民示好的誠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