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8月1日開始在俄羅斯舉行的國際軍事比賽上,有來自14個國家的軍事代表團參加包括坦克、步兵戰車、空降兵、防化兵、工程兵等一系列的軍事技能競賽。作為由去年的“坦克兩項”競賽為核心發展而來,但涉及范圍更加寬廣的軍事比賽,無論是舉辦比賽的俄羅斯還是自帶裝備赴俄參賽的中國代表團,都在賽前將此次比賽看作是鍛煉部隊意志、訓練提高技戰術水平的一次良機。
但是比賽開賽一個星期之后,無論是像中國代表團這樣志在奪取榮譽的參賽部隊,還是想借機觀察中俄軍隊建設成果的各國觀察員都不得不承認,比賽的走向完全超出了他們的意料。
先是俄羅斯軍隊的各種武器裝備完全沒有想象中的優勢地位。一方面,幾乎所有武器裝備的火力都幾乎毫無疑問地落于下風,雖然俄軍根據去年的“經驗”,在賽程中取消了中國96A坦克擅長的行進射擊項目,但無論是T-72B3坦克還是BMP-2步兵戰車,在射擊比賽中都沒有表現出壓倒性的優勢,反倒是中國先進的自行迫榴炮在比賽中占盡優勢;另一方面,即使在賽車這個問題上,俄羅斯去年在坦克比賽中依靠“超級改進”獲得的技術優勢也不復存在。中國代表團的自行迫擊炮、兩棲裝甲車在比賽中表現出了壓倒性的優勢,連坦克也在加裝高原套裝后獲得了超出T-72B3的動力性能,逼得俄羅斯要來檢驗車輛的噸功率“是否作弊”。
如果說裝備上存在的差距還能用中俄主戰裝備更新時間不同,兩國裝備設計側重點不同等一些客觀因素作為托詞解釋的話,中俄兩軍在人員素質上的差距,就不是能夠那么簡單撇清的了。
這種人員的差距一方面體現在比賽的裁判工作和賽前準備當中。本次國際軍事競賽中,作為主辦方的俄羅斯直到比賽前都沒有確定全部的賽事規則,并且利用這一漏洞和主辦方的“特權”,開賽后多次修改規則、提出新規則或者干脆取消比賽。這在國際軍事比賽期間的媒體報道中有許多介紹。這種不擇手段的比賽態度,加上諸如舟橋長度計算失誤等一系列組織失誤,不僅嚴重影響了比賽的公平公正,也對俄軍在各參賽國的形象造成了消極的影響。
差距另一方面則直觀地表現在兩軍的比賽之中。本次比賽中,中國代表團本著交流為主的思想,只在師一級部隊選拔了參賽人員參加比賽,而作為主場參賽的俄軍,則在正式比賽之前的半年里進行了全軍范圍的大選拔并遴選了最優的人員組成參賽隊。從這個角度講,無論重裝備比賽的結果如何,在主要以人員素質和技戰術水平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各類步兵科目上,俄軍多少應該占據一些優勢。然而“戰斗種族”的先天加成和“全軍選拔”的后天升級之后,這支部隊在比賽中的表現卻讓世人大跌眼鏡:作為俄軍最精銳部隊的空降兵,在近幾年的各類作戰中都充當主力,結果在和解放軍一支普通的空降兵部隊的步兵競賽中,竟然得分只有中國軍隊的一半!而在防化兵、偵察兵等兵種的比賽中,笑到最后的依然是中國代表團。不僅如此,在偵察兵比賽中,僅僅一個5公里武裝越野科目,就讓全軍選拔出來的俄軍偵察兵因為運動量過大而中途嘔吐,這讓全世界都大感意外。
過去的5年里,俄羅斯軍隊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軍事改革。一次是以前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為代表的“全盤西化”,不僅在幾年內將俄軍由蘇聯時代的師團式傳統編制改變為全旅級部隊,還要大量購買西方武器;第二次則可算以現任國防部長紹伊古為核心的“反攻倒算”,恢復了一些舊編制以及原本的武器采購。兩次改革在高層就是兩次“大清洗”,一批批忠于國防部長的人被提拔,反對的則被換下。但對于基層,這種暴風驟雨的變革帶來的則是部隊的徹底混亂,混亂之下,俄羅斯軍隊失去的不僅是先進的裝備,還有繼承自蘇聯的最后一絲軍隊精神。今天俄軍諸多不堪的表現,也許都應該從這一時代的“改革”中尋找原因。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軍費卻因為國家經濟的萎縮被迫減少。經濟學家預計明年的俄軍軍費可能要比今年少1/4,這意味著對于急于改正俄軍缺陷的俄羅斯領導人而言,他的時間和資源都將變得極為有限。(作者系《觀察者》網軍事頻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