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的反腐風暴,大批在任的腐敗分子被查處,相應的職位也就空缺了出來,于是大家一直很關注新換的干部會選誰。比這種形式上的“填空”更重要的是,選官的標準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從2013年6月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到2014年1月公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十八大后中央的用人導向、用人標準和用人程序已經表述得很清晰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亦在深入進行,包括對唯年齡、唯分數的糾偏,監督性職位的人事任命獨立性的增強,司法審判職位脫離公務員管理序列等等。
如果重點考察下衡量一個好干部或者說好官的時代標準的變遷,我們會發現有一些大的詞匯是一樣的,比如德才兼備、清正廉明等等。但通過對一些腐敗案例的分析就可以發現,在這些大詞匯下,現實中這些要求并不統一,有為似乎和腐化理不清,而清廉似乎又和無能斬不斷。
今天的不同就是,政治生態的邏輯已經開始不一樣了,要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清正廉明和敢于擔當需要切實統一在一起。十八大后,中央在用人導向上,從清廉和有為兩個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的“頂層設計”(當然不局限于這兩個方面)。新提拔干部個人重要事項的全覆蓋,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提出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等等,均是如此。
人們常感慨,官不好當了,風險高了,又要清廉又要干事,還要有“新本領”。此種論調不足為奇。任何公共職位,都是國之重器。“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在權力體系掌握巨大資源的情況下,選對一個人,對于一個地方和一個系統的重要性,相信社會各界都是深有體會的。
選誰當官,對執政黨很重要,對社會各界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