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玲:
你好。發信息的時候我整個人幾近崩潰邊緣:為什么我這么用心地對孩子,得到的卻是如此的回報?我兒子只要是在家的時間,就會去欺負妹妹,扯她頭發,推她,故意絆她,把妹妹摁倒在地,有時還把被子蒙在她頭上……我該怎么辦?學校里和興趣班老師,對兒子評價都很好,為什么回到家他的反差這么大?
曉欣
曉欣:
首先表達一下我對你的羨慕之情。在我看來,兩個孩子是幸福家庭的標配,而你居然還品種齊全,一男一女,湊成一個讓我無比羨慕的“好”字。
在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戰》里面有這樣一個例子:當家里新添了一個嬰兒寶寶之后,3歲的大寶明明已經會自己上廁所、獨立睡覺、自己吃飯了,這段時間卻開始“返幼還嬰”,吃飯要喂,要求喝奶瓶,上廁所要媽媽陪,甚至要求穿上紙尿褲,睡覺也一定要蹭到媽媽身邊……總而言之,一切小嬰兒的行為都回來了。
這時候,如果跟大寶說,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不能這樣了,在他來說就是耳邊風,根本沒有用。打他罵他,或者獎勵一個新玩具,也許會取得暫時的效果,但是長期看來也是沒有用的。
要想找到有用的辦法,你先得弄清你家大寶在想啥。
大寶其實是在想什么呢?
大寶發現,自從小妹妹來到家里之后,全家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小妹妹那里。這令他非常焦慮,難以接受,“難道我的爸爸媽媽不再愛我,而去愛那個小嬰兒了?”于是大寶就開始觀察,這個小嬰兒跟他有什么不同。
原來,嬰兒不會吃飯還喝奶瓶;原來,嬰兒不會上廁所要穿尿布;原來,嬰兒晚上跟媽媽一起睡……大寶最終得出“結論”:嬰兒就是憑這些吸引了父母的注意力,贏得了父母的愛!
孩子非常敏感,很善于觀察,但是不善于解釋,不會透過現象抓住本質。
其實,我們父母也跟孩子一樣,只看見孩子的不當行為,卻不知曉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是什么。大寶喝奶瓶穿尿布的種種行為,其實是在跟父母說,我想要你們的關注,我想要你們的愛,跟那個小baby一樣。
你想,我們的孩子還沒有長大,身高、力氣都比不過大人,也沒有經濟收入,吃飯穿衣其實都是靠我們提供,吃個零食打個游戲還要看我們的眼色。父母無條件的深厚的愛,就是他能擁有的全部。在這個時候,如果大寶以為父母的愛全部移到小寶身上,那么他等于失去了世界的全部,心里是多么難受啊。
而個體失去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時候,多數會出現不當行為。
所以,曉欣,《孩子:挑戰》中學嬰兒的大寶展現的是尋求過度關注,而你的兒子,則已經是到了升級為報復的程度。他搶妹妹的玩具,其實并不是為了玩具,他扯妹妹的頭發,推她、絆她,都是在用行為告訴我們:我需要父母的關愛,妹妹奪走了本該屬于我的愛,我恨她!我要用攻擊她、傷害她來報復她、報復你們。
曾經,我們家也出現過相似的一幕。
那是我們來北京一年之后第一次回廣州。我的兩個哥哥都非常掛念我在北京過得好不好,而表達這種掛念的方式就是對我的寶貝女兒丸子進行百般寵愛。比如連續不斷地贊美:“丸子,你現在說話字正腔圓,京腔好好聽!”“丸子,你這么愛看書,真是知書識禮的好姑娘。”比如每天都帶丸子去喝早茶、買新衣,還要求幾位小哥哥相陪。
很快,比丸子僅僅大半歲的小哥哥就開始出現不當行為:他故意推丸子,丸子玩什么他就搶什么……我跟我哥聊天半小時,兩個孩子來告了四五次狀,最后丸子先被欺負哭了,而小哥哥在被丸子撓了一把后,被他媽媽拉住不準還手,氣得渾身發抖,委屈得也哇哇大哭起來。
這個場景給兩個孩子留下的陰影,直到兩年后還沒消除。丸子聽說回廣州就憂心忡忡:小哥哥又要搶我的東西。小哥哥聽說丸子要回來就悲從中來:你們又要不講道理,什么都偏心丸子!結果兩人見面后兩小時,幾乎一句話也不說;丸子送給小哥哥的禮物,小哥哥只看了一眼就表示沒有興趣。
曉欣,這個時候,你猜我會怎么做?
我選擇在吃飯的時候開始下手。
我跟小哥哥說:“聽說你是你們班出名的‘暖男’,很會照顧別人,是嗎?”
“是啊,我們班的女孩子都很喜歡我!”
說著,小哥哥就站起來給每個人倒茶,還向丸子熱情介紹自己喜歡的菜式,夾菜添湯,讓人非常溫暖。
在回去的車里,我故意問丸子:“你感覺到哥哥照顧人怎么樣?”
丸子大力點點頭,說:“嗯!哥哥照顧得我很好。”
我又問,你覺得哥哥的哪些舉動讓你覺得備受照顧?
丸子答:“哥哥給我夾菜,倒茶,幫我背小包,幫我開車門……不過媽媽,我也照顧哥哥了,他吃零食,我幫他收拾好塑料袋了!”
回到家,他們倆打開了語文課本,我發現居然是同一個版本,只不過丸子已經考完試,哥哥還沒有。于是我們創造機會給丸子幫哥哥復習,兩人用脆生生的童音一起背誦古詩。后來,丸子告訴我們,小哥哥很厲害,比她背得還流利,考試肯定沒問題!
之后幾天,兩個孩子相處得很好。我和自己的哥哥看了,心里面都甜滋滋的。
坦白說,我并沒有板起臉來說教,只是發現了孩子各自的優勢和特點,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
孩子在用種種不當行為向我們挑戰時,其實是在發出信號:爸爸媽媽,我找不到感覺了。
在這時候,一方面要恢復對大寶的關注和照顧,讓他覺得公平;但更重要的方面,是要啟發大寶發覺自己特有的價值感。
我們都得知道一個客觀事實:我們不可能像照料小寶那樣照料大寶——除了做不到和沒必要之外,還因為我們不能讓孩子把價值感和歸屬感寄托于別人的給予。價值感和歸屬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得到。
盡量不要把孩子放到競爭關系中去,因為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劃分輸贏,而是為了每個孩子找到自我。希望你能靜下心來,發現兒子的優勢,看見他的努力,及時鼓勵他,幫助他建立信心和找到歸屬感。
最后,祝福你的家庭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