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明
這個場景你可能很熟悉——你給孩子下了最后通牒:“馬上穿好衣服,不然我們今天就在家待著吧。”結果孩子卻說:“無所謂,那就在家唄。”簡直是自作自受啊!
我們都會時不時在管教孩子上力不從心,但其實有很多時候沒必要苦苦糾纏一件事。看看下面這些例子,學著避開這些自己不知不覺中挖的坑吧。
“兩歲的女兒每周一都不想去保姆家,”一位新澤西的媽媽吉娜說,“一天早上,我跟她說,保姆家隔壁有一家野人開的幼兒園,要不就把她送到那里去,結果她立刻乖乖去了。”
著急的時候,這種沒有惡意的小謊言很容易說出口。但這種恐嚇技巧可能讓你將來有口難言,還是誠實對待孩子吧。
可以誠懇地對孩子說:“我知道有時候你不想去保姆家,其實媽媽有時侯也不想去上班。”同理心會讓周一早上的過渡更順利。
我女兒艾拉最近去小伙伴家玩,每當她拿起一個玩具,那個小女孩就會迅速搶走,她媽媽總說:“還給艾拉,要不我就把玩具拿走。”然后繼續跟我聊天,小女孩當然還是照樣搶。
跟孩子重復說:“如果你不停止扔沙子,就得離開沙坑。”這樣并不能阻止搗蛋行為。因為孩子理解的可能是:我得趕緊再扔幾次,要不媽媽就來把我拉走了。
如果他行為確實出格了,可以先警告,但再出現同樣的行為,就應立刻采取措施,比如暫停游戲。如果孩子依然故我,則帶他離開。
下一次,一句溫和的提醒就夠了:“記得上次你扔沙子我們不得不離開了嗎?希望今天不要再提前回家了。”
一位奧爾良媽媽說:“我對孩子說要表現好,要不就得不到好吃的。可我老公絕對是個薄弱環節,即使孩子們搗蛋,也照樣給他們買好吃的。”
在孩子面前建立統一戰線不僅能讓孩子表現得更好,也不會讓一方覺得自己扮演的一直是“白臉”。如果媽媽和爸爸采用不同的懲罰方式,沒關系,只要是針對孩子的同一種行為就行。給孩子列出一些規矩,探討不同的選擇。
“女兒吃飯不好,我就經常用一塊巧克力來誘惑她吃完午飯。這個獎勵很有效,但現在,每次吃飯,她都要巧克力或者棒棒糖。”一位新澤西的媽媽麗茲說。
有時候,需要給孩子點甜頭,但是強化良好的行為更重要。
不要說“如果你在外婆家很乖,我就給你買個玩具。”而應該說:“我真的很為你驕傲,你在外婆家吃晚飯的時候坐得很端正。”
別小看表達失望的作用:“我真傷心你弄壞了爸爸送我的禮物。”這會讓孩子產生適度的負罪感,幫助孩子發展辨認是非的能力。
2歲的布蘭森常會搗亂,把車鑰匙拿走藏起來,把書從書架上扔到地上。這時,媽媽通常會打他的小手,嚴厲地說:“不行。”起初這樣很奏效,但后來幼兒園老師看見,布蘭森開始打其他拿他玩具或插隊的小朋友。
孩子是個小模仿家,他們不僅會模仿你的錯誤行為,還會在你這樣做時用同樣的方式懲罰你。
紐約的媽媽蘇西說:“兒子知道在家里扔玩具絕對不行,否則就要面壁思過。但是有一天我老公把一只地上擋路的玩具狗扔到了另一間屋子里,兒子立刻就讓爸爸去面壁思過。那之后,我們都會小心遵守自己立下的規矩了。”
照顧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需要很多耐心。一位紐約的媽媽加布萊爾覺得在照顧2歲的孩子時快要失去控制了:“有一天我差點沖她大喊起來,結果女兒竟然想推我回自己房間去反省一下。”
暫停不只適用于孩子,對于大人也有很好的效果。走開,深呼吸,數到10,然后再回來管教孩子——可能更有效。
如果孩子不能一個人待著,就帶他一起去另一個房間,環境的變化會讓你們兩個都冷靜下來。
媽媽帶女兒出去時遭遇了堵車,女兒越來越不耐煩,想掙脫汽車安全座椅。媽媽跟她說,如果不把安全帶系好,晚上臨睡前就不能聽故事了。但因為還有好幾個小時才睡覺,威脅對她來說沒有絲毫作用。
犯錯后過了一小時,孩子們就忘了自己做過什么了,更不用說第二天了。
盡快讓孩子知道表現不好帶來的后果。如果他用一輛玩具車打小朋友,不要取消明天出去玩的安排,而是應該拿走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