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園半畝
我家妞兒最近情緒有點波動。以前放學回家都高高興興的,現在卻動不動撅著小嘴不理人。前兩天更是發展到極致——我在電腦桌上發現一張紙,紙上竟然寫著:Everyday is boring(每天都很無趣)。
我看到后倒吸一口冷氣:一向乖巧積極的孩子,怎么有如此“陰暗”的想法?
我真想把她揪來問個究竟,但內心一個聲音告訴我:千萬別動氣,孩子有這樣的想法,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深呼吸,然后像沒事似的坐到妞身邊,跟她聊天。
這一聊,我才發現問題的所在。
沒有哥哥姐姐,想養寵物。妞的同班同學大多有哥哥姐姐,只有她是獨生子女。她感覺很孤單,所以想養只小寵物來陪伴自己。
這一點她曾經向我提過,但遭到我反對,因為她連自己家里的幾尾金魚和花園里的花草都沒照顧好,怎么養貓狗?我是想等她能真正能擔負起這個責任再考慮。
大家都有iPad,我也想要。妞的學校明年要上iPad class,到時要求人手一部iPad。許多學生于是借此提前買好,當然也有買了好幾年的。妞見許多人都用上iPad了,就也想早點買,結果遭到了我的拒絕。
我不反對買iPad,但現在還不是時候。我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不想讓她過早接觸電子設備,二是“延遲滿足”,讓她學會等待。
道理我跟妞講得很清楚,她應該是懂得的,但源于“同輩壓力”,不良情緒難以避免。她寫這張紙正是一種情緒的宣泄。我應該慶幸,她選擇了文字這種安全的方式。這給了我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如何對她進行引導。
小妞7歲前后,自主獨立意識明顯增強,受外界的影響也愈來愈多,有情緒波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何接納情緒并最終化解它?這是需要學習的。所以,是時候跟她做些比較正式的哲學啟蒙了。
尋找生活的意義 當天晚上,我翻出《生活的意義》這本書作為睡前故事。 這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把貌似艱深難懂的哲學問題,以孩童能理解的形式生動呈現了出來,如:生活的意義是什么?有人認為在于接受,有人認為在于逃避……面對這些問題,作者并沒有給出任何標準答案,全書最后以“那么,你認為呢?”這個問句結束,留給讀者無盡的探索空間。
我跟妞采取我讀一句她讀一句(兩個對立面)的形式,然后互相探討,比如:
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她說就是要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書里提到這個問題);
那你的夢想是什么?她答:“發明一種能讓動植物跟人類溝通的語言?!?/p>
我聽后由衷地表揚她:“哇,這真是個偉大的夢想!那要努力學習知識哦?!辨さ难壑虚W過一絲激動,一掃之前的陰暗。
我和世界是“一與多”的關系 通過《生活的意義》小試牛刀,我發現7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很好地理解一些哲學思想。于是,我又翻出了《我與世界面對面》。這本相對更深奧一些,更抽象些,是通過列出十二組矛盾對立的哲學概念,來啟示小讀者探索宇宙人生,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等問題。
這兩天我給妞讀了“一與多”“有限與無限”兩章,效果不錯。尤其對于“一與多”的理解,她竟然能從個性與共性、個體與整體的關系來解析。不管說得對不對,至少表明她確實認真思考過,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這應該就是一種哲學態度。
哲學有不同的折法和不同的度量 因為對這個主題感興趣,我繼續上網做功課,發現與這兩本兒童哲學啟蒙同一個系列的書,還有原班人馬打造的《愛與友誼》(2010)、《人性的善與惡》、《人類的信仰》(2011),我準備全部買齊。
最近,我還嘗試跟女兒讀《孔子》,以后還會接著讀《老莊》。這些都是很好的哲學啟蒙。
當孩子關注的東西越來越多,看得越來越遠、越來越高,眼前的一些小情緒很容易就會沖淡和化解的。
也許,有家長會覺得我“太前衛”,因為對于哲學,大人都經常云里霧里,一個7歲的孩子又怎么能明白?的確,哲學廣博又深奧,這我是知道的,但我并沒有指望孩子真正懂多少,而是希望她知道仰望星空,懂得思考自己在宇宙萬物中的位置,有敬畏之心,希望她養成一種哲學思維,形成一種哲學態度。
這,就是我對孩子進行哲學啟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