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然
在寶寶成長的某些階段,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突然變得“不聽話”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溝通——原來講得通的道理,現(xiàn)在不聽了;原來溫順乖巧,現(xiàn)在沖動搗蛋了……專家們把這個階段稱為“第一反抗期”。
這一時期孩子的特點是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喜歡唱反調(diào),往往聽不進家長講的道理,他們常以“因為我喜歡”“因為我高興”作為理由,如果此時家長強烈指責“你怎么那么搗蛋”“你怎么這么不懂道理”,或者報以威脅性的警告“你再這樣我就把你關(guān)小黑屋”,那他們反叛的念頭會愈發(fā)高漲,誓把革命堅持到底。
怎么辦?我有妙招。在我們家,萬試萬靈的方法叫做“角色互換”,就是用“如果你是我”或“如果我是你”來和他們溝通,也許很簡單的一兩句話,就能讓寶寶瞬間明白他做錯了。
我家女兒自從上了中班以后,脾氣漸漸變得暴躁起來,不時對家人大喊大叫,還會冒出一句我們從沒說過的口頭禪:“因為我說不行,就不行!”我一直想著,怎么才能改掉她這壞毛病呢?
很快,機會來了。
那天我正在做午飯,女兒跑來說要看電視,我看快要吃飯了,就沒答應。沒想到,女兒突然情緒激動起來,大喊:“就要看電視,不要吃飯!我說不行就不行!”我看著她氣鼓鼓的臉,先試著曉之以理:“寶貝,你說看電視重要還是吃飯重要?”她一直都明白吃飯最重要,可當下,她卻故意說:“看電視最重要!”得,看來得動之以情了。
我咽了下口水,鎮(zhèn)靜一秒鐘說:“寶貝最愛玩過家家了不是嗎?像上次,你辛辛苦苦做了好多好吃的給媽媽吃,萬一我說,我不要吃,要去做別的,你高興嗎?”女兒回想了一下我過去的“表現(xiàn)”,確實都高高興興“吃完”,又夸獎她做得好吃,便低下頭不說話了。(第一步:換位對比,回想媽媽是怎么做的)我接著說:“將來你長大了也會當媽媽,如果你女兒不好好吃飯,后來生病了,你難過嗎?”女兒看看我,點點頭。(第二步,聯(lián)想共情,傳達心聲)“還有,媽媽不讓你做什么的時候,如果我也說‘說不行就不行’,沒有理由,你能同意嗎?”她搖搖頭說:“媽媽都告訴我為什么,你不讓我看手機,是因為眼睛會壞掉,你不讓我吃巧克力,因為牙齒會痛。”我嘆服女兒的領(lǐng)悟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便蹲下來,摟著她的肩說:“對的,乖寶貝!要是什么時候我說得不對,你也可以說不,不過要告訴我為什么,好嗎?”女兒歡快地說:“要是你讓我不要吃飯去看電視,我就說不行!”我親了一下她的小臉說:“太對了!等下午你從幼兒園回來,那時如果你想看,媽媽就陪你看一會兒,好嗎?”女兒高興地點點頭,然后拿了畫筆去畫畫了。(第三步,通過回憶,誘導孩子總結(jié)正確做法)
有家長可能會問,為什么要通過三個步驟那么麻煩,直接角色代入反問孩子,不就可以了嗎?
對此我是這么理解的:倘若在親子關(guān)系中,孩子始終將父母視為與自己平等的對象,那當然是沒問題。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父母終歸略強于孩子,在許多方面都起著示范指導作用,孩子對自己的要求想必不會像成人一樣高。所以若只是簡單粗暴地角色代入,時間長了,這種實力不對等的對比也會演變成另一種居高臨下的“說教”,哪天萬一孩子惱了,直接來一句:“我又不是媽媽!”破罐破摔或倚小賣小,那這個方法就失靈了。所以您可以看到,在上述案例中,我?guī)缀鯖]有直接點明“你該學我這么做”,而是“我當時這么做時,你感覺是不是特別好?”喚起孩子心中美好記憶,從而引導她自我完善,努力做得更好。
歸根結(jié)底,孩子并非故意搗蛋,不講道理,只是在試圖找尋自我的邊界;“角色互換”就是讓他們找到這個平衡點,逐漸理解人人平等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慢慢地,孩子就能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變得更客觀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