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波
當今的農業,似乎已經陷入了一個惡性的循環——為了增加產量,大量使用化肥,化肥使土地貧瘠板結,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化肥;為了抑制病蟲害,大量使用農藥,蟲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不得不使用更多數量或更多種類的農藥……這樣一來,惡果出現了:農業的投入越來越大,農產品的營養品質越來越差,農產品的安全性越來越低。
面對這樣的結果,有人想出了有機農業的招數,盡量使用有機肥料,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但這不過是在惡性循環的舊農業模式中十分吃力的嘗試,單一種植和有機肥料導致的病蟲害,幾乎讓人無計可施,產量的降低也是一個問題。于是,很多有機農業的實踐者,不得不突破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限制,使有機農業變得有名無實,甚至重新墮入惡性循環之中。
面對如此窘境,難道人類真的無計可施了嗎?人類能否找到農業的永續發展之路?
還好,答案不是否定的。
筆者在驚喜之余,可以樂觀地告訴親愛的讀者,人類農業跳出惡性循環的永續發展之路已經找到,這就是“樸門”。

“樸門”之體驗
恕我孤陋寡聞,第一次聽說樸門這個詞,是在2014年的夏季。
向我傳遞這個新概念的人,叫寶林。他是蘭州人,蒙古族,正在經營著一家名叫馳奈的餐廚垃圾收集處理公司。
人們可能想象不到,位于大西北的蘭州,餐廚垃圾的處理已領先于全國。蘭州每天產生約200噸餐廚垃圾,其中的150噸左右被全封閉收運并再生利用,經過馳奈公司技術處理,1噸餐廚垃圾,可提取生物燃氣70立方、生物柴油40升、液態微生物菌劑650公斤、固態有機肥58公斤,最后連廢水都沒有了。餐廚垃圾變成再生資源和能源重新回到了生產環節,可以讓“地溝油”、“垃圾豬”遠離市民餐桌。
由于我對這件善舉有所幫助,便和寶林成了朋友。
寶林四十來歲,性格平和,溫文爾雅,愛好讀書,對生態環保尤其感興趣。
不久前的一天,他來到我的辦公室,這次聊的不是餐廚垃圾處理,而是一件更新的事物——樸門。
“樸門?樸門是什么?沒聽說啊。”
他帶著一本書《樸門農藝設計》,給我講了起來,“樸門,是英文Permaculture一詞的音譯,意為永續。永續農業,就是把原生態、園藝和農業相結合的準自然系統,其本質是回歸自然,順其自然。”
聽了半天,我還是似懂非懂。
“這樣吧,我在紅谷區有一塊地,您去看看,就明白什么叫樸門了。”寶林說。
利用周末的時間,在寶林的帶領下,我們驅車100多公里,來到紅谷。紅谷是蘭州的一個區,緊挨著青海。寶林對我解釋,“之所以把地點選擇這里,是因為這里10平方公里之內沒有工業企業,土地干凈。”
這塊地,有十五六畝的樣子,實際就是一個小型農場。
但進了農場,感覺和普通農場頗不一樣:開滿了各種鮮花,長滿了各種雜草,各種蔬菜和作物居然雜長在一起,地壟上和收獲后的空閑土地上鋪滿秸稈和雜草。
對農業的新理解,茅塞頓開的新觀念,在這里開始了。
“樸門”之秘訣
到了農場,先進入一個用草搭成的涼棚。炎熱的夏季里,涼棚里清風徐徐,涼爽宜人。更棒的是,涼棚里準備了他們自己生產的黃瓜、西紅柿和油桃,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真奇妙——果然吃出了久違的蔬菜水果的原味兒!同去的女兒也有同感,因為那種原味兒的確是市場上購買的蔬果所沒有的。
歇息片刻開始參觀。一邊參觀,一邊聽寶林解釋。由寶林的解釋,加上我個人的感悟,歸納起來,樸門的秘訣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以秸稈改良土壤。農業想要永續,首先得使土地肥沃,辦法不是使用化肥,而是讓秸稈和枯草回田。具體辦法就是將秸稈和枯草覆蓋到地上,其好處有三:一是保墑,土地始終是濕潤的,有利于作物生長和土里各種小蟲子的存活。二是覆蓋的秸稈和枯草逐漸腐爛,變成有機質,使土壤越來越松軟肥沃。三是給了秸稈、枯草以有益的去處,不必進行焚燒,也就避免了對環境的污染和火災的可能。
不翻耕土地。由于腐殖質使土地肥沃松軟,就不需要翻耕。實際上,翻耕是有危害的,不但耗費勞動力,且破壞了不同土層的生態,使生活在不同土層的蟲子和微生物大量死亡。原始森林中的土壤從來就不翻耕,各種植物不是年復一年長得很好嗎?

實施間雜種植。把各種適宜本地水土氣候的蔬菜、作物種植在一起,而不是進行單一種植,雜草也不必拔除,這樣做是為了增加物種的多樣性,以便形成一個小型的準自然生態系統。種植花草不僅是為了美觀,也是為了增加植物多樣性,并吸引蜜蜂蝴蝶前來授粉。這樣一個準自然生態系統形成后,其有益之處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抑制蟲害。不同的蔬菜和作物,引來的是不同的蟲子,相互抑制、相互平衡,不可能出現單一的蟲害,也就無需打藥。二是不同的蔬菜作物間雜在一起,會刺激植物本身的競爭性,促使植物競相生長,其光合作用遠較單一種植作物為高。映入眼簾的草本向日葵,竟長得像樹木一樣高大茁壯!實際上,間雜種植讓蔬菜作物處于一種半野生狀態,其旺盛生命力使蔬菜作物的營養價值大大提高。

水的蓄積和利用。小農場里挖有小池塘,水塘與水塘之間有水渠相溝通,以便讓水循環流動起來。水的蓄積循環系統形成后,幾乎所有的雨水都能蓄積起來,基本能夠滿足種植的需要。因為秸稈枯草覆蓋的保墑作用,使得樸門土地對水的灌溉依賴減少,并且,水系統內部也孕生很多生物——水草、魚蟲及各種微生物,與植物系統的多種生物構成豐富的生物鏈。小小農場的上空,不時有成群的燕子、麻雀、斑鳩飛來飛去。
糞便的利用。人的糞便是最好的有機肥,但大部分都被浪費,且須花錢處理。寶林在自己的小農場中設置簡易廁所,人每次大便之后,用草木灰稍加覆蓋,即可消除臭氣。經堆放之后回田,肥效很好。
污染的處理。寶林農場使用的洗滌用品,均為“第七代”產品,這是從植物中提取的洗滌用品,潔凈到可以飲用,因此污染極小。即便如此,寶林也對生活污水進行了處理。處理的方法是,在屋后建一小污水渠,將生活污水排入水渠,用砂石、水生植物對污水進行過濾,最終污水變得清澈干凈,又流回到田間。對于其他污染物,如廢棄物、塑料袋等垃圾,則使用一種高效焚燒爐進行焚燒,用焚燒的熱能燒水做飯,一壺水兩三分鐘即開,比使用燃氣快得多。這樣一來,寶林的農場就達到了樸門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的要求。
“樸門”之市場
看完了寶林的小農場,對樸門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心中的疑問依然存在:
問:什么樣的蔬菜和作物都可以間雜種植嗎?
答:不是的。要細致觀察本地的水土與氣候,選擇適宜的蔬菜和作物才可以。這需要專門的樸門設計。
問:樸門農場將蔬菜和作物間雜種植,無法形成規模,對銷售是否有影響?
答:不但沒有影響,反而是一種優勢:我們將產品搭配起來,裝盒配送,每盒里至少有七八種蔬菜和野菜,這種豐富性恰恰是用戶所需要的。拿到我們配送的產品,他們就基本上不需要到市場上采購了,這就很有利于培養穩定的忠誠用戶。
問:你的農場經濟收益如何?與傳統的農業大棚相比,收益更好嗎?
答:我的樸門農場剛剛開始一年。目前的配送數量是100份,明年可以達到200份。以100份算吧,每份10斤左右,價格240元。每周送1次,每月送4次,每年從5月送到11月。這一年下來,總收入67萬元,每畝平均44800元。這個收入是以最低的可能性計算的,明年的收益肯定要比今年高。
問:問題是,你的產品好銷售嗎?有機產品已經失去公信力,臭了街了。
答:我的產品供不應求。我的公司員工,知道我們做的是真正的樸門農業,紛紛訂購我的產品,還有一些朋友來參觀之后也訂購了我的產品,我們每周五向蘭州市里配送,很受歡迎。不少人向我訂購,但我的貨不夠,只好等明年了。
問:明年的推廣,有什么計劃?
答:明年在皋蘭縣流轉了1000多畝坡地,正在準備開發大一點的樸門農場。
問:推廣計劃僅限于此嗎?
答:明年還想搞樸門農業村試驗。動員全村嘗試樸門農業,帶動農民以新方式增收,我來協助指導,但這需要得到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
問:在推廣樸門農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答:種子!在轉基因種子泛濫的情況下,原生的種子已經很難找到了,我到農戶家中一戶一戶地找,找到的種子有一小半根本發不了芽。建立種子庫,是樸門農業的前提,也是目前的當務之急!再晚的話,就很難了。這項工作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幫助。
問:可以呼吁政府資助立項,但原生種子是否存在逐漸退化的問題?
答:這是一種誤解,或者是種子公司的宣傳。大自然中各種植物的繁衍持續了幾千萬年甚至幾十億年了,不存在退化的問題。一代一代自然地留種,農作物就可以自然地繁衍下去。
問:以樸門農業的觀念,對存在巨大爭議的轉基因問題持什么看法?
答:樸門是回歸自然的,與轉基因的觀念完全不同。在樸門看來,跨物種的基因組合和不能留種的種植,是違反自然倫理的。
“樸門”之效益
消除了這些疑問,對樸門的理解又深了一層。
看來,樸門農業的效益是綜合性的,至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有利于提高果蔬和農作物的營養品質,并從源頭上為食品安全提供根本性保障;
有利于節省農業成本,這是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的結果;
有利于減少勞動量,不使用農藥、化肥,不翻耕,很多的工作交給了自然調節;
有利于生態保護,特別是土地的凈化;
有利于農民增收,這是生產成本下降、產品價格提升的結果;
有利于降低農業風險,種植的多樣性,抵消了單一產品的市場價格風險,有助于實現穩定增收;
有利于阻止轉基因的泛濫,化解轉基因的不確定性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危害。
樸門的益處還有哪些?有待于實踐為我們做出回答。
“樸門”之淵源
回到樸門的淵源。
樸門來自哪國?是誰提出的?其發展路徑如何?
查閱資料,樸門概念源自美國的富蘭克林·H·金教授,而他提出這一概念,竟和東亞、和中國有關。
1909年,時任美國農業部土壤局局長、威斯康星大學教授的富蘭克林·H·金先生,攜妻子遠涉重洋游歷中國、日本和朝鮮,考察東亞古老的農耕體系,《四千年農夫》這本書正是對他們游歷的記錄和反思。
東亞民族主要依靠小塊土地和少量產品來維生,卻養活了密集的人口,并且持續發展至今。在東亞地區,每一種可以食用的東西都被認為是人類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東西則被用來做燃料。各種有機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類或動物的糞便都被細致地保存下來,在使用之前再將它們粉碎并烘干作為肥料。在這里,看不見一塊閑置的土地,見不到一點被浪費的資源。富蘭克林·H·金十分推崇遠東地區人們的這種原生態農耕方式,認為東方農耕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農業,東方農民是勤勞智慧的生物學家。如果向全人類推廣東亞的可持續農業經驗,那么各國人民的生活將更加富足。于是,富蘭克林·H·金最早將“永恒的”、“農業”這兩個英文單詞連綴并用,從而形成一個新詞Permaculture——永續農業。
樸門這個概念來自美國人,但樸門作為一種新的農作方式,卻始于澳洲。1940年澳洲發明家P. A. Yeomans,以地質知識為基礎,提出從觀察出發的土地利用模式,進而發明一種管理水源供應與分配的方法:關鍵線設計。隨后,Holmgren運用關鍵線原則在墨爾本設計了一個生態村。
美國生態學家Howard T. Odum也促進了樸門的發展。Odum強調生態學中的系統結構,尤其是最大功率原理,這個原理主張任何自然系統都傾向將它內部所蘊含的能量最大化。例如,一座森林的總熱量很高,非常有效地將太陽光轉換成生物量,蓄存在多樣的動、植物體內;相反的,一片麥田所含的能量很低,也經常需要以肥料的形態來補充能源。
澳洲詩人、作家Esther Deans女士首次提出了不翻耕農作法,豐富了樸門回歸自然的農作方式。
在1970年代中期,澳洲生態學家Bill Mollison與David Holmgren為了回應快速擴張而高破壞性的工業化農業,開始構思如何發展出穩固的農業系統。他們認為工業化農業毒害了土地、水源、減損生物多樣性,并且毀滅了數十億公噸的肥沃土壤。他們在1978年出版的著作《Permaculture One》中,開創了樸門永續設計的主張。
《Permaculture One》出版后,Mollison與Holmgren規劃了數百個樸門場址,并且進一步修正和深化了樸門的概念。Mollison在80多個國家授課,有數百位的學生曾經參與為期兩周的設計課程。到了1980年代早期,樸門的概念已經從農業系統,擴展到全面的永續人類居住環境。
到1980年代中期,許多學生已經成功地實踐所學樸門知識,并開始自行教授相關知識技能。各種樸門相關的社群、計劃、社團、研究機構,在上百個國家中快速形成。在1991年ABC公司拍攝了四集的電視紀錄片,名為“地球的園丁”,介紹樸門在世界各地的廣泛應用,Youtube上可看到該影片的片段。
如今,樸門已成為一股國際性的社會運動,并形成了兩股分支:原初的樸門和設計的樸門。原初的樸門,試圖要精準地仿效自然界的組成與運作,而發展出可供食用的生態系統;設計的樸門,把自然生態系中各種有用的關系,運用在設計基礎中。它所呈現的結果可能不如“森林園圃”那樣“自然”,但依然尊重各種生態原理。
令東亞,特別是中國人感到諷刺的是,當西方人從中國傳統農業中吸取智慧而提出樸門概念,并將這一概念支配的新農業模式逐漸推開之際,當今的中國卻拋棄了自己祖先天人合一的農業理念,轉而把西方狂妄的科技主義拿來,弄出一套以化肥和農藥為基礎的所謂現代農業。如今,這種農業的副作用和暗淡前景已經日益突出地顯現出來,迫使我們不得不對現代農業進行重新思考。
“樸門”之反思
從哲學的高度和人類的命運思考樸門,我們可以得出更加宏觀和更加深刻的認識。
人,原本是自然界萬物之一種;但隨著人類的進化和人類智慧、能力的提升,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日益躥升,最后竟成了自封的“萬物之靈”,成了世界的主宰,可以為了自身的享樂和欲望而對大自然予取予求,這便是人類中心主義。
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對人類所有領域都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特別是近代以來,隨著蒸汽機、內燃機、電子計算機的陸續出現,人類的科技能力突飛猛進,科技賦予人類無與倫比的生產力,人類中心主義思潮因此得到強化而變得更加狂妄自大。
科學技術雖然具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大威力,但科技本身并不能確定自己的方向。它不涉及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也不能解決人類的審美、道德和價值觀問題。在進步人類手中,科技是造福人類、推動進步的利器;而在黑暗力量手里,科技則是禍害人類、稱王稱霸的工具。進而言之,不適當地利用科學技術,即便出于良好動機,也可能造成破壞自然、惡化環境的惡果。近百年來,人類利用先進科技對地球進行無節制開發,導致物種加速滅絕、資源環境急劇破壞,已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
由此看來,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需要人文精神來為它確定方向,離開了人文精神的支配與約束,科技極可能由第一生產力變成第一破壞力。因此,人文精神高于科學技術。人類在那些神奇顯赫的科技成就面前,不要興奮過度,科技的力量并非那么強大,現在的狀況如此,未來的狀況依然不會根本改觀,這是由人類智慧的有限性和宇宙的無限性這一根本矛盾造成的;科技的意義也并非絕對正面,這是由掌握它的人類自身的復雜性和局限性決定的。明白和承認了這個事實,人類才會對科學技術形成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對人類自身的能量有一個清醒的估計;才會摒棄狂妄自大的人類中心主義,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就是人類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和角色有一個恰當定位,進而在大自然面前變得謙虛一點、冷靜一點、慎重一點、收斂一點。正如十多年前一百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呼吁的那樣:“人與自然正處于迎頭相撞的險境,人類的活動為環境和資源帶來無可逆轉的傷害——人類必須徹底改變管理地球與生命的方式,才能逃過未來的苦難。”

而樸門正是反思教訓和回歸自然的產物——人類不要把自己放在自然萬物的中心地位,而是把自己視為自然鏈條中的一環,與自然和諧相處。有了這樣的理念,就會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真心尊重自然和其他生靈,而不是以自己的感情好惡和利害關系確定什么害蟲和益蟲,對害蟲大加撻伐,進而造成生物鏈的失衡。在樸門的土地上,所有適宜生長和存活的動物、蟲子和植物,都有權快樂而不受打擾地生活,人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員而已。經過精心設計的樸門生態系統,一旦成型,就交給了大自然,形成一個自洽的系統。自然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水平遠遠高于人類。在這里,人的智慧不過是讓人更好地適應自然系統罷了。而一旦人類謙虛地適應了自然,人類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會比以前更好。
在寶林農場里主持日常事務的,是一位農業大學的畢業生,名叫張恕德。問及他一年來的感受,他說:“在樸門的土地上,什么都是有用的。當樸門農民,和自然和諧相處,很快樂。掌握了樸門的先進理念,再看看周圍的舊式農作方式,覺得他們落后了,甚至可笑了。農藥、化肥實際上是人類自以為聰明的產物,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已經讓人類的農業陷入了死胡同。”
由張恕德的話,筆者想到的問題是,應該大力推廣樸門新農業,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越普遍越好——為了自然,為了生靈萬物,更為了我們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