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30余年的快速增長后,中國經濟發展迎來拐點,步入新常態。如何延續中國經濟發展奇跡,成為當下重要的議題。
“不必悲觀,未來還有希望。”談及當前的經濟形勢,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只有認清經濟新常態的形勢,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對策。
如何延續經濟發展奇跡?蔡昉建言,要實現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并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在發掘經濟潛力的同時,要對缺乏理性的勞動力市場保持警惕。
今年農民務工者零增長
從1978年到2013年的30余年間,我國實現了年均9.8%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人均GDP實際增長17倍多。“中國經濟創造的奇跡是偉大復興的一部分,也必將成為人類經濟史上的經典之作。”蔡昉說。
他對比了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最快的歷史時期,一個人終其一生實現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英國只有56%,美國大約為1倍,日本也僅為10倍,而就這一指標而言,“中國超過歷史上任何國家”。
毋庸置疑,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美國經濟學家薩默斯曾經感慨:300年之后,歷史學家一定會大書特書這一前所未有的中國奇跡。
然而,2014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新常態的一個表現是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已由10%減至7%。蔡昉預測,“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達到6.2%,未來,中國經濟可能達到3%這一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
蔡昉斷言,中國已進入“劉易斯拐點”,即人口紅利消失轉折點。一個事實是,2015年農民外出務工者人數首次出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農村勞動力紛紛返鄉,勞動力供給不足,機器替代人工有限,傳統技術進步放緩,這些因素導致中國經濟生產力的下降。
蔡昉說,長期以來,每逢經濟增長出現減速,我們都將其看作是一個下行的周期,然后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的調整,最終減速都得到遏止并回歸到正常水平。然而,當前的經濟形勢與歷史上的經驗已不盡相同。
他分析認為,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降到8%以下,并保持持續下行趨勢,這是我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檔期、潛在增長率下降的表現,是由結構性因素而非周期性因素所致。“只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正確認識,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及政策應對才具有針對性,才能取得預期良好效果。”
增加勞動力供給
中國能否延續經濟發展的奇跡?提高中國經濟潛力最好的突破點在哪里?
針對這樣的疑問,蔡昉指出,不必悲觀,未來還有希望。“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要轉變經濟發展的驅動方式,即實現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具體而言,就是要清除體制障礙,提高人口數量及質量,未來文化創意產業將提供新的經濟增長潛力。可以預期的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創造新的就業,創造性地升級傳統產業結構。”他說。
不過,也有人擔心,技術創新奇跡會引發經濟泡沫。對此,蔡昉提醒道,政府要做好“守夜人”,要有大智慧,有效監管,進而規避創造經濟奇跡產生的泡沫。
過去20年間,日本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回顧日本經濟發展歷程,由于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優勢不再,需求不足導致經濟增長停滯,過度依賴刺激,導致房地產、股市和海外資產泡沫。
蔡昉談道,中國應該吸取日本的發展教訓,要繼續通過深化改革,消除妨礙生產力的制度障礙,增加勞動力供給,增加人力資本,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生育率,從而提高未來的潛在增長率。
在增加勞動力供給方面,蔡昉認為,戶籍制度改革對中國經濟奇跡的延續能夠起到助推作用。戶籍制度改革能收到“一石三鳥”的效果,即實現全民充分且穩定的就業、不斷提高收入和均等享受社會保障。
蔡昉分析,目前,已有1.7億農民外出務工者穩定地在城鎮就業和居住,還有約1億農民務工者在本鄉鎮從事非農產業。這些人一旦獲得城鎮戶口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就不會因經濟波動而周期性返鄉,也不會因家庭原因退出城鎮勞動力市場,非農產業的勞動力供給將更加充分。
“新型城鎮化將繼續吸引農村勞動力轉移,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蔡昉說,而充分且穩定的就業、不斷提高的收入和均等享受的社會保障,將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促進需求結構更加平衡,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可見,堅持把包容性貫穿在改革和發展中,就可以讓中國經濟奇跡不斷延續。
勞動力市場缺乏理性
在關注發掘潛力的同時,不能忽視延續經濟發展奇跡過程中潛藏的問題。
在蔡昉看來,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目前還不夠理性。由于部分地區存在用工缺口,現在農民外出務工者找工作相對容易,工資也在持續上漲,不少年輕務工者便“急急忙忙”進入勞動力市場。他們往往不愛讀書,也沒興趣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由于人員流動性大,企業也不愿對這些務工者進行培訓。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全國農民外出務工者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務工者占比僅約1/3,同年農民外出務工者在第二產業中從業的比重為56.6%。
對此,蔡昉認為,這些因素導致我國部分人力資源潛力不能得到充分挖掘。農民外出務工者多集中于存在產能過剩風險的行業。蔡昉擔憂,行業泡沫一旦破裂,這部分缺乏專業技能的農民外出務工者極易遭到沖擊,可能從短期的周期性失業轉為長期的結構性失業,“風險非常大”。
實際上,這種情形在其他國家也有前車之鑒,西班牙就是一例。受缺乏職業技能等因素制約,西班牙青少年失業率一度高達50%,這意味著每兩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失業者。
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布的調查報告也顯示,中國人力資本開發和應用的優化程度在全球124個國家中排名第64位,落后于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
“中國應加強對勞動者的培訓,這可以讓勞動力市場更加理性一些。”蔡昉說,雖然近年中國加大了對勞動者的培訓力度,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明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