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5月22日,由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北京鼎豐聯創投資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北京啟蕊康復中心、北京心連心合唱團協辦的“陽光六一,放飛夢想”的“民生中國”大型公益活動在北京舉行。
圓中國夢 獻關愛心
在這次活動中,北京心連心合唱團的演員給北京啟蕊康復中心的孩子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節目。王文華是心連心合唱團的一位舞蹈演員,她告訴記者,為了這次演出,團員們準備了近20天,“關愛殘疾人事業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我們每天做一點,他們的困難就減少一點?!?/p>
由啟蕊康復中心師生、演員合作的節目《幸福拍手歌》,引來臺下觀眾一起合唱,場內氣氛熱烈,將活動推向高潮。除了精彩的節目,啟蕊康復中心“皂工坊”工藝組的孩子們還同與會嘉賓、愛心人士、媒體記者一起制作頗具設計感的手工肥皂制品。經過專業培訓的孩子們以嫻熟的技藝贏得陣陣稱贊。主辦方還為北京啟蕊康復中心的100余名師生送上了特別的節日禮物。
作為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民生周刊》雜志社影視中心主任佘萍在活動啟動儀式上說:“這次活動的目的在于傳遞一種聲音,媒體人不僅能‘妙手著文章’,還可以用‘鐵肩擔道義’的精神親自參與慈善活動?!彼f,此次活動是《民生中國》欄目,圓“中國夢”,獻“關愛心”系列活動之一。
圓“中國夢”,獻“關愛心”系列活動首站,已于今年年初在青海省西寧市開啟。在為期10多天的愛心活動中,“圓夢”團隊走訪青海山區的貧困老人、貧困學生及邊防戰士,為他們送去棉被、棉衣、手套、鉛筆、書包、體育用品等數百件捐助物資。
“如何做到常態化與可持續,是每個投身慈善事業的企業家的必修課?!?/p>
作為活動的另一個主要組織者,北京鼎豐聯創投資公司董事長馬甡甡表示,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動員社會團體、企業及愛心人士加入進來,一起將這份事業進行到底。

營造公平的特殊教育環境
兒童節將至,《民生周刊》雜志社舉辦的“民生中國”大型公益活動走進了北京啟蕊康復中心。
楊爺爺、楊爸爸、楊校長……北京啟蕊康復中心負責人楊慶仁所到之處,孩子們都會主動上前擁抱他,稱呼各有不同,楊慶仁則對每一個孩子的情況都了如指掌。
在教學樓二樓,小學教育部的7個孩子正在3位老師的帶領下上音樂治療課;初中教育部的孩子在游戲中學習知識;一位學齡前兒童正接受老師一對一的感覺綜合治療。在專業理療區,孩子們按各自所需進行復健項目,學校的運轉看起來井然有序。
“讓每一位學員盡早融入社會”,是北京啟蕊康復中心的服務宗旨。楊慶仁說,“目標很明確,實現起來卻任重而道遠。”
8年前,當時還是一位成功商人的楊慶仁,陰差陽錯地接手了已經瀕臨倒閉的北京啟蕊康復中心,從此走上了一條他“從沒想過會走的路”。
楊慶仁做生意是把好手。改革開放之初,當時北京一共有3輛奔馳車,他的“大奔”就是其中之一,而面對殘疾人教育事業卻是“零”經驗。他一度也想過放棄,但最終還是將這個龐大的特殊機構保留了下來。從此,楊慶仁投身殘疾人教育事業。通過對國外殘疾人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的考察,他改變了以往對殘疾人教育所持的觀念和態度。
“殘疾人也要發展,需要融入教育主流,融入社會。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場?!边@被楊慶仁看做是自己在特殊教育理念上的關鍵改變,啟蕊康復中心的發展理念也隨之改變。
“讓每一位孩子盡早融入社會”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楊慶仁為啟蕊定下的辦學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楊慶仁決定以“經營”的思維來辦學?!敖洜I就意味著學校的課程是合理、科學、有效的,不然沒有市場。”他說。
于是,他打破過去為了統一教育管理、方便教學安排和降低教育成本,將不同需要的殘疾兒童歸集到一起的傳統做法,把中心教育按項目分配,分屬于康復治療部、幼兒教育部、小學教育部、初中教育部、職業教育部和生活教育部等6個不同服務項目。
楊慶仁還致力于推動整個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 2010年,楊慶仁自費舉辦了“國際特殊教育交流研討會”,邀請世界頂級特殊教育專家對全國特殊教育從業者進行培訓。目前,該研討會已舉辦了3屆。
“楊校長自費的項目很多,我也是受益人。”啟蕊康復中心的楊毅說,他已經多次被楊校長外派進修,而隨著自身從業資歷的豐富,他的收入也水漲船高,由最初的每月800元到1萬元。
在啟蕊康復中心,像楊毅一樣受益于進修項目的老師不在少數。楊慶仁說,在特殊教育辦學過程中,最難的不是資金短缺,而是招不到專業的特殊教育老師。目前,特殊教育學校編制標準和教師職稱待遇等問題沒有完全解決,這已經成為特殊教育教師和管理者的心理負擔,甚至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他呼吁,全社會應該營造一種更加開放、公平的殘疾人教育工作環境。
據楊慶仁介紹, 每年,經啟蕊康復中心的康復治療和培訓,有近1/4的學生可以轉入公共教育系統進行“隨班教育”,剩余的學生基本都能在該中心進行“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