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3月下旬,俄羅斯國防部接連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其“大秀肌肉”的質感令外界頗為關注。演習期間,俄軍除了使用大型軍事裝備外,還悄悄地演練了一款名為“銀柳”的新型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的作戰能力。未來,“銀柳”很可能成為俄軍諸兵種單兵作戰領域的核心裝備。

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是地對空導彈系列中體積最小、質量最輕、射程最近、射高最小的一種輕型防空武器。自誕生以來,已經發展了三代產品。第一代代表產品是美國的“紅眼”和蘇聯的SA-7“圣杯”導彈;第二代代表產品是美國的“毒刺”、英國的“吹管”和瑞典的RBS-70導彈;第三代代表產品是美國的“毒刺”改進型、法國的“西北風”和英國的“星光”導彈等。“銀柳”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仍屬于第三代產品。
據悉,該項目由著名的俄羅斯機械制造設計局(隸屬于高精度系統公司)負責,以傳統的蘇聯SA-18“針”式防空導彈為藍本進行開發。按照俄軍方的最初計劃,該系統于2007年開始進行結構性飛行試驗,并于2008年開始列裝陸軍和空降兵部隊,但后來由于經費不足和技術瓶頸等多種原因研發被推遲,直到2009年才恢復研發,2010年正式開始進行國家試驗,2011年6月9日,在位于葉伊斯克的第726陸軍教學中心靶場進行了首次部隊試驗。2011年年底,該系統完成全部的試驗工作。2012年5月,機械制造設計局開始在第21號工廠進行首批量產型“銀柳”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的生產工作,并于2014年5月出廠。出廠后,該批系統被交付給空降兵第98師的防空團使用。2014年春,該導彈又成功通過了性能水平測試。之后,該型防空導彈系統又列裝了東部軍區,部隊反應裝備效果頗佳。

“銀柳”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由9М336型導彈、發射裝置、地面無線電詢問機、機動式監控站、小型雷達、偵察和指揮模塊、便攜式火控模塊、教學訓練設備等組成。

根據資料顯示,9М336型導彈的發動機使用固體燃料,具有優異的飛行性能和作戰能力,作戰范圍廣。該型導彈配備紅外導引頭,擁有3個工作波段,也就是說,其擁有3個可在不同波段獨立工作的圖像接收器,提升了截獲目標的可靠性。9M336型導彈的彈頭質量為1.5kg,打擊距離500~6400m,打擊高度10~4500m,導彈反應時間8秒。
作戰用途方面,該型導彈主要用于摧毀低空目標,為部隊提供防空掩護。該系統可以很高的精度毀傷雷達難以發現的低空目標,包括巡航導彈和無人機,還能對抗各種類型的紅外干擾,導彈性能較前代產品SA-18“針”式防空導彈有大幅提升。
據悉,“銀柳”系統目前已經列裝了俄空降兵伊萬諾沃兵團的防空團和東部軍區的某摩托化步兵旅。了解該系統性能的知情人士表示,與國內外同類產品相比,“銀柳”是世界上優秀的便攜防空導彈系統。其優異性能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打擊距離遠。“銀柳”在發現目標的距離和摧毀目標的區域方面具有很大優勢。它不僅優于俄軍目前裝備的“針-1”、“針”、“針-S”等防空導彈,也優于美制“毒刺-Block-I”型防空導彈。美國“毒刺”導彈的射高為3500m,比銀柳低了近1000m,“毒刺”導彈毀傷范圍為500~1000m(迎頭方向)或5200m(尾隨方向),也大大低于“銀柳”。

其二,抗干擾能力強。“銀柳”發射的9М336型導彈配有三波段紅外導引頭,導引頭可以自行確定敵方飛行器的狀態,還能篩選排除虛假目標的熱信號。俄制SA-18“針”式導彈也使用類似的工作模式,但其只有兩個波段。與“針”式導彈相比,“銀柳”導彈的導引頭具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得益于此,9М336型導彈很少受敵方光電對抗設備和虛假熱信號源所影響,毀傷概率有所增加。“銀柳”能發現3個波段的目標,因此它甚至能在敵人采用激光探照燈的情況下區分目標,而這種探照燈利用其光輻射往往使一般的導彈致盲。另外,“銀柳”導彈能發現并摧毀低熱輻射目標,如無人機和巡航導彈。即使專門安裝在直升機上用于降低發動機排氣溫度的設備也躲不過它的眼睛。更為優越的性能是,“銀柳”多光譜制導導彈追蹤的并非飛機發動機的熱排放,而是機翼與機身因空氣摩擦產生的熱量。故其追蹤目標、抗干擾能力極強。
其三,新型自動化控制系統功能全面、反應速度快。空降兵伊萬諾沃兵團防空導彈團指揮員穆西延科指出,前期型導彈從發現目標到指揮員下令發射導彈需要3~5分鐘,而“銀柳”導彈使用新式自動化控制系統,導彈的反應速度僅為8秒,將這一周期大幅縮短。新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可幫助防空人員發現空中目標,確定其速度、高度和航向,提升了摧毀目標的概率。同樣,這種自動化控制系統還可以基本避免由于人為因素而導致的誤擊友軍飛機的情況。
其四,維護保養簡便。“銀柳”的可靠性還來自于極其簡單的技術維護流程。導彈列裝部隊后,只需要定期用氮氣檢查自動導引頭的冷卻系統即可。這項工作不需要額外的設備,可以節省一定的人力資源。同時,這樣的“舉手之勞”維護能保證裝備始終處于良好的作戰狀態,可隨時投入作戰使用和教學訓練中。

從理論上講,5km以內是攔截空襲兵器的最后防御空間,在此范圍內的主要防空武器就是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許多國家的軍事專家認為,在今天,便攜式防空導彈是對付來襲飛機和直升機極有效的防空兵器,因為其隱蔽性好,射擊精度高,且使用方便,易達成突然性。飛機在遭到便攜式防空導彈的攻擊時很難及時做出反應并進行有效規避。在敵對方大量使用便攜式防空導彈的情況下,作戰飛機在3500m以下空域(對地攻擊常用距離)很難取得制空權。
盡管目前俄軍方還沒有透露“銀柳”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在演習中的演練效果,但根據其自身展示出的一些優勢可判斷該導彈應是令俄軍滿意。未來,俄軍除了裝備空降兵部隊進行特種作戰和摩步旅用于打擊遠距離目標外,“銀柳”很有可能裝備上艦,在艦上打擊低空飛行的來襲無人機、直升機等空中目標,這也將使得它大有所為。不過,俄羅斯財力有限,該導彈能否大規模生產裝備或最終取代SA-18“針”式導彈,我們還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