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蔓


日前,西安藍曉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曉科技”)預披露了IPO招股說明書。公司擬發行不超過2000萬股,所募集的資金將投資于濕法冶金分離材料產業化項目、工程中心項目、營銷體系建設項目、分離純化裝置產業化項目等四個項目。
專注于吸附分離樹脂生產及銷售的藍曉科技,其產品濕法冶金專用樹脂在國內可謂是獨樹一幟。然而,其濕法冶金業務一方面存在著過度依賴大客戶的現象;另一方面又僅僅專注于鎵提取領域的專用樹脂生產,為產品未來的產量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
此外,記者注意到,不管是藍曉科技的募投項目,還是公司存貨大量增加的事實,都體現著公司積極擴大產能的雄心,而公司2012年以來產銷率的下滑,讓業內不得不質疑其擴張產能的必要性。
同時,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后,利潤蹊蹺的大幅增加,有業內人士認為,公司或存在著虛增利潤之嫌。
產銷率下滑 ?盲目擴產引質疑
從公司的財務報表來看,2014年度,公司存貨同比增加57.54%,其中在產品同比增加80.76%,產成品同比增長63.88%。
同時,藍曉科技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本次募集資金主要投入到四個項目,其中有兩個項目的實施目的均為提高產能。具體來看,濕法冶金分離材料產業化項目計劃新建年產2500噸鎵提取樹脂車間,以快速提升公司鎵提取樹脂的生產能力。此外分離純化裝置產業化項目也是公司進一步擴大分離純化裝置業務產能的重要項目。數據顯示,這兩個項目的合計投資高達1.5個億,占募集資金總額的61%。
可見,公司對未來產品產能的擴充極度重視。一般來說,產能的擴充需要考慮公司的實際銷售情況。然而,公司的主要產品的產銷及產能情況顯示,2012年到2014年度,在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大幅提升的情況下,公司的產品產銷率卻由108.14%下滑到了86.80%。換句話說,公司產品的產量實際上是過剩的。對此,有投資者提出質疑,既然銷量跟不上,一味擴產的意義何在?募集資金建立產業化項目又有什么必要性呢?
事實上,盲目擴產已對公司財務狀況帶來了一定的損害。藍曉科技財務數據顯示,2014年度,公司的經營活動凈現金流為2654.63萬元(合并后數據,下同),與上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63.44%,而其銳減的主要原因,來源于存貨的大幅增加。記者注意到,2014年,公司的存貨總量同比增長率57.54%。專業人士告訴記者,經營現金流對于一家公司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公司現金流大幅下降,無疑也為其發展前景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濕法冶金業務過度依賴大客戶
記者了解到,公司的濕法冶金業務主要應用領域為鎵的提取。本次募投項目中,公司重金打造的濕法冶金項目,也是為鎵提取業務量身定做。
目前公司前五大銷售客戶中,有三家均為鎵提取企業,分別是東方希望、興安鎵業和中國鋁業。這三家大企業2014年度為藍曉科技貢獻了5484.84萬元的收入,占公司2014年總收入的19.18%,同時也是目前公司鎵提取樹脂業務收入的全部來源。這誠然可以體現公司大力發展鎵提取專用樹脂業務的雄心壯志,但也有專業人士認為,公司目前的情況,是把鎵提取樹脂的業務全部押寶在了這幾個大客戶上。一旦其中一家的業務出現變故,公司的收入或將損失慘重。
事實上,公司2014年度的收入變化也印證了這一點。招股說明書顯示,2014年,公司的濕法冶金專業樹脂收入同比下滑11.33%。對此,公司的解釋為受到中國鋁業貴州分公司金屬鎵生產線項目因氧化鋁生產線異地新建停產影響,公司自2014年7月起暫停對貴鋁金屬鎵項目供應鎵樹脂。
此外,公司對貴鋁的技術服務需求也因此暫停,使得公司的技術服務收入損失約1000萬元。
因為一家客戶短短5個月的停產,就給公司帶來了1600多萬元的收入損失。公司對其大客戶的高度依賴性顯露無疑。有投資者也表露了同樣的擔心,若以后大客戶再出現了類似情況,公司收入是否還會再次受到嚴重影響呢?
此外,目前公司的濕法冶金業務重點專注于鎵提取專用樹脂生產,對此業內也表現出了自己的諸多擔心。有專業人士指出,通過調查企業生產情況,受到2013年以來國內外金屬鎵價格連續下跌的影響,國內企業增產意愿不強,因此2014年以后國內金屬鎵產量的增幅正在逐年遞減。而作為鎵提取的上游企業,藍曉科技無疑會受到影響。招股說明書顯示,2014年度,公司濕法冶金專用樹脂的價格同比下滑了13.48%,也進一步反映了這一潛藏的危機。
凈利潤疑存虛增之嫌
從招股說明書中,記者了解到,公司的前身西安藍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2011年7月,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公司的財務報表,2012年,公司的未分配利潤總額為6850萬元,凈利潤為5548萬元。因此,若不考慮股利分配,公司從2001年成立至2011年整體變更約10年的時間里,累計凈利潤總額僅為1302萬元。
而整體變更后,可以看到,2012年至2014年間,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5548萬元、6203萬元和5970萬元,均為前十年間利潤總和的數倍。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公司利潤在整體變更前后變化巨大,與公司的經營狀況實際上極不相符,公司或存在為了準備上市而虛增凈利潤,扮靚業績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