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的一天,奧地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多普勒從鐵路交叉路口經過時,一列火車從他身旁馳過,尖利的汽笛聲吸引了他。他仔細聆聽后發現,當火車由遠而近駛來時,汽笛聲變得更響,音調變得更尖利;火車由近而遠駛去時,汽笛聲則變弱,音調變低沉。這個有趣的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經過一番研究后,他得出一個結論,這是聲源與觀察者之間的相對運動造成的:當聲源接近觀測者時,聲波的波長受到壓縮,波長縮短,音調變高;當聲源離觀測者遠去時,聲波的波長受到拉伸,波長增加,音調變低。進一步研究發現,音調變化與聲源和觀測者之間的相對速度及聲速對光速的比值v/c有關。這里v是運動物體的速度,c是光速。v/c的比值越大,改變越顯著,反之改變不明顯,就沒有多普勒效應。
多普勒效應不僅聲波有,光波也有,光波的多普勒效應稱為多普勒-斐索效應。它是法國物理學家斐索在多普勒之后6年解釋恒星波長偏移時提出的。斐索還提出了利用這個效應測量恒星相對速度的方法。但光波與聲波有所不同,光波的波長(或頻率)發生變化時,讓人感到這是顏色在變化,物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頻移。恒星遠離我們而去時,光線向紅光方向移動,稱為紅移;恒星向著我們而來時,光線向紫光方向移動,稱為藍移或紫移。
因此,根據多普勒效應,一旦我們知道光線是紅移還是藍移,就能知道光源在視線方向上是向著觀測者運動,還是背離觀測者運動。根據紅移或藍移的大小,還可以計算光源在視線方向上的運動速度。因此,只要天體有相對于觀測者的運動,就可以根據紅移或藍移把它們在視線方向上的速度測量出來。藍移表示天體向觀測者走來,紅移表示天體離觀測者而去。因此,只要拍攝到天體的光譜片,測量出光譜是紅移還是藍移,就能測量出天體在視線方向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