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餐飲O2O市場規模只有92.2億元,而在2015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1389億元,預計相比2014年增長46.8%。5年時間這一市場以超十倍的速度迅速擴大。
但與餐飲O2O市場的繁榮不同,幾乎很少有創業者會否認餐飲是個苦逼活,即便如今借助互聯網東風迅速崛起的品牌,遲早也將回歸線下慢慢“熬”。從盤點可見,無論是外賣平臺、垂直餐飲、單品餐飲亦或是餐飲服務商,各個領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死亡企業。
死亡原因:
1、餐飲O2O領域巨頭林立,他們更習慣用簡單粗暴的方式“砸暈”用戶,以此來培養用戶習慣。但在燒錢、補貼、砸流量、搶用戶等混戰背后,用戶能夠持續選擇的入口是有限的,因此外賣平臺必須步步為營,連淘點點這樣的“富二代”在過去也未能有所作為,可見外賣平臺項目難度系數之大。
2、外賣O2O有兩個必須占領的“高點”:客單價能高就高,如果高不了就高頻,如果這兩個一個都不占,就需要保質期長一些。尤其對于垂直單品來說,服務速度掌控力等顯得尤為重要。品類太過單一或季節性太強,很容易陷入配送成本太高客單價上不去的局面。
3、餐飲企業做大的關鍵是餐品的標準化、集約化以及口感穩定性,如呷哺呷哺、海底撈,菜品單一、易標準化,而這些工業化流程最大的保障是中央廚房。但是中央廚房投入巨大,需要門店數跟得上才能平衡盈虧,因此沒有跨過盈虧平衡點的企業關門大吉也就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