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拯
“醫生辛苦那么久保住了我的腿,想不通為啥大家要批評他們”,況且“醫生們拍照我知道,也同意了”——手術臺上患者的一番自白,讓不久前發生在陜西的醫生自拍事件峰回路轉,讓曾經義憤填膺的人們面面相覷。
有人批評媒體不應罔顧事實、盲目炒作。曲終人散后,媒體可以轉移“輿論聚光燈”,事件相關人卻只能獨自舔舐傷口——手術室自拍照一曝光,當地衛生部門就決定,給予常務院長記過處分、留職察看一年,免去分管副院長和麻醉科主任、護士長的行政職務,所有參拍人員給予記過處分。從重從快的處理,快意恩仇的速度,當時贏得了無數掌聲,真可謂“關將軍之刀何其快也”。
快刀之下,必有隱情。面對洶涌而至的輿論浪潮,有關部門竟沒有去調查事件真相,就慌不擇路地拿起行政問責之槍。從重從快,怕的是什么?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嗎?快意恩仇,為的是什么?是“切割責任務求自保”嗎?即使暫把動機放到一邊,過程也經不起追問。在處分之前,為何不能先還原真相?在處理之時,為何不能先遵守程序?
事實上,一俟突發事件引發民意洶涌,就不問是非曲直、不論青紅皂白、不管法制程序地處分干部,以求在短時間內平息輿論,已經是一些部門應對輿情的慣用手法。2013年4月,雅安地震發生后,蘆山縣清仁鄉副鄉長楊成毅被發現“脫離救災工作崗位”而遭到迅速免職。幾天后真相浮出水面,同樣是 “反轉劇”,楊成毅帶隊趕去另一處出現問題的救災物資發放點,并非輿論想象中的“庸官”“懶官”。此類“嚴懲”,真相缺席,法治也缺席,縱能逞快于一時,從長遠來看,只會讓政府公信力陷入更深的泥沼。
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滅火式”思維方式,能造成無法可依的“從重從快處分”,也能造成無章可循的“低調神秘復出”。在一些地方,免職官員時隔不久便官復原職,引發了更深層次的質疑。君不見,讓女兒吃了5年“空餉”的山西省靜樂縣原縣委書記免職兩月后就走馬上任,江西“宜黃拆遷自焚事件”中被免職的宜黃縣委書記和縣長同樣悄然復出。今日可免、明日可立,這本身就是對問責權威性的最大解構:當初做出免職的處分,究竟是依據事實、按照法律,還是應對輿論的策略性選擇?在輿論壓力面前丟卒保車,妄想免一人之官而平天下之怒,這種罔顧法治程序的行政問責,如同隨著輿論風向搖擺不定的墻頭草,權威性何存,公信力安在?
輿論固然是民意的晴雨表,但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勒龐所言,“在聚集成群的人中間,所有情緒也會迅速傳染”。尤其是在“沒有知道你是一條狗”的網絡時代,情緒總是把理性拋諸腦后,網絡輿論自然泥沙俱下。如果政府行為盲目順從網絡輿論,就會導致“忽于此焉,忽于彼焉,官無定守,士無定習,民無定從”的混亂,受傷的不僅是政府公信,更將是社會發展——如果在醫生自拍事件中,當地衛生部門不是忙于處分當事人,而是第一時間調查真相,或許就能讓醫患關系免遭一次無謂的創傷。
真正尊重民意,就應該讓謠言止于公器,就應該用堅守法治來冷卻炙熱的輿論。2012年11月,“溫嶺最牛釘子戶”被媒體曝光,鬧得滿城風雨,當地政府既未處理任何干部,也沒有同意超越法律的拆遷補償,而是在法治框架內做工作,最終與“釘子戶”達成妥協。這一場“溫柔對峙下的拆遷變局”,演繹了一堂生動的案例:依法施政,是應對輿論壓力的最好辦法。
有人說,群體的記憶力是有限的,但遺忘力卻是無限的。自以為在輿論后面亦步亦趨就是尊重民意,無異于另一種人治。政府的法治精神,不在于從重從快,而在于從輿論風暴中找到允中守直、一以貫之的立足點。輿論的浪潮再大,也只是為了沖刷理性的沙灘,政府應該做這個沙灘的守護人。這,不僅是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法治思維”的題中之義,更是現代政治文明必備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