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聿

“在西伯利亞雪原深處一列看似普通的火車上,突然豎起發射架,一枚巨大的導彈騰空而起……數十分鐘后,半個美國頃刻被摧毀?!边@是近日出現在美國媒體上的一種“假設情景”,起因是2014年12月13日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副司令費拉托夫突然對外表示:俄羅斯近期將恢復制造“導彈列車”。
國際輿論很快做出反應,認為“費拉托夫絕非開玩笑,這是西方對俄羅斯的軍事圍堵把普京惹急眼了”。
軍事觀察家認為,導彈列車是冷戰時期蘇聯有效平衡美國導彈系統的一個重要砝碼,也是雙方軍備競賽的產物。
人們知道,機械化戰爭主要在陸地、海洋、天空進行。自核武器問世以來,各國基本上都致力于擁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也就是說能從陸地、海洋、空中投送戰略核武器。其中,在陸地設立基地的導彈發射應用最廣。陸基戰略導彈發射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地下井發射、公路機動發射和鐵路機動發射等。
盡管鐵路機動發射技術難度大、建設成本也高,但由于在突防能力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一度成為軍事強國爭相開發的軍事項目。
早在1937年,法西斯德國就曾提出用鐵路列車發射導彈(當時為V—2導彈)的方案,并于1944年開始研制能用于導彈發射的列車。后因懾于反法西斯陣營的空中襲擊,德國于1945年初取消了V—2導彈的列車發射研究計劃。
1959年,美國開始研究“民兵”導彈的列車發射技術,1960年進行了運輸車廂的模型設計,同年還進行了有關試驗。1962年初,肯尼迪政府下令取消“民兵”導彈的列車發射計劃,原因是當時快速定位定向技術等未獲突破,但有關專家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地下井發射技術進展順利,這種固定基地發射比鐵路發射的費用低50%-60%。1967年,美國政府根據智庫的分析,估計到1975年蘇聯洲際導彈可以直接命中美國的地下發射井,因此又開始了列車發射技術的研究,但兩年后就取消了該項研究工作。1985年,美國國防部為機動部署MX導彈,又提出了鐵路機動發射的設想。后來由于美國的潛艇發射導彈水平超過了蘇聯,使其慢慢又放棄了研發導彈列車的想法。
蘇聯是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研制導彈列車的,克服重重困難,20年后才研制出導彈列車,于1982年10月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1987年初,蘇聯研制的導彈列車移交部隊服役,這是世界上第一列鐵路機動發射方式的導彈列車,也是迄今歷史上唯一真正部署的鐵路機動導彈作戰系統。
蘇聯第一列導彈列車裝載的是北約所稱的SS—24“手術刀”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它能攜帶10顆分彈頭,投射重量達4050公斤,最大射程超過1萬公里。每個分彈頭的爆炸當量為35—40萬噸。當時,蘇聯一共部署了12組“青年”號導彈列車。每組導彈列車有牽引車頭、指揮通信系統、發射系統以及餐車和生活車等。每組導彈列車上裝載3枚“手術刀”導彈,導彈置于車廂尾部。
蘇聯導彈列車服役后,美國專門對它進行了研究,發現導彈列車的機動速度每小時100多公里,發射后很快就能輕松轉移到1200公里之外的區域。在蘇聯當時12萬公里長的鐵路線上,美國要想摧毀他們的一輛導彈列車,至少要使用150枚彈道導彈,即使這樣,概率也僅有10%。另外,要想始終保持對一列導彈列車的跟蹤監視,必須同時動用300顆左右的偵察衛星,這顯然是很困難的。
另一方面,蘇聯導彈列車的反應速度非???,突然打擊能力強。12組導彈列車分別部署在蘇聯科斯特羅馬、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彼爾姆等的秘密基地里。這些導彈列車平時隱藏在高山峽谷之中,一旦有戰事,就能迅速開進俄羅斯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并按照預定作戰計劃分赴各地執行作戰任務。導彈列車上裝載的“手術刀”導彈在列車停駐期間和行進中均可發射,真正像戰略轟炸機一樣有“邊打邊跑”能力。
正因為有這樣的威力,蘇聯導彈列車一直是美國及其盟國的心腹大患。美國極力推動與蘇聯的裁軍談判,促使蘇聯裁撤包括導彈列車等在內的威懾性核武器。1987年12月8日,時任美國總統里根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白宮簽署了全部銷毀兩國中程和短程核導彈條約,但當時曾有美國媒體抱怨里根沒有在該條約里明確“搞定”蘇聯的導彈列車。其實,不用美國人勞心費力,隨著蘇聯的解體,導彈列車很快就擱淺了。隨后,美俄簽署了《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2005年8月,俄鐵路機動導彈作戰系統正式退役。
過了將近10年,如今俄高調宣布將重啟這一武器系統,是什么原因呢?
俄戰略導彈部隊副司令費拉托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俄羅斯現有的6種陸基戰略導彈中,唯獨缺少威懾力最強的鐵路機動導彈。另有來自俄軍高層的消息稱,俄新一代鐵路機動戰略導彈的開發工作已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一旦政府做出部署決定,該導彈系統可在未來三五年內服役,屆時足以粉碎任何反導系統的攔截。
有觀察家認為,俄“復活”這一武器系統的主要原因,是想保持核威懾力量。由于美國反導系統不斷擠壓和本國核武庫日益老化,俄羅斯亟須一種有效且相對“廉價”的核武器平衡美國的核威懾。導彈列車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據悉,“手術刀”導彈昔日已被銷毀,新導彈列車可能會部署更為先進的“白楊—M”導彈或“亞爾斯”導彈,這對美國的威脅無疑比前述導彈更大。俄軍事專家伊格爾·科羅特琴科強調,重建導彈列車有望“冷卻”美國建設歐洲反導系統的狂熱。
俄重啟導彈列車計劃,還希望借此增加國際核裁軍談判的砝碼。2011年,美俄在慕尼黑交換《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簽署文本,該條約規定,美俄兩國要在7年內將各自部署的戰略核運載工具的數量削減至700件以下,各自部署的核彈頭削減至1550枚,削減幅度達33%?!耙坏┻M入談判,俄就可用這種極具威懾性的武器迫使美國放緩反導系統部署的步伐?!?/p>
目前相對充足的軍費開支,是俄羅斯加大武器研發力度的內在動力。俄2015年國防預算將達3萬億盧布。這對于導彈列車項目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中國軍事專家尹卓表示,“只要俄羅斯愿意,新導彈列車就能在一兩年的時間內完成,俄羅斯有這個技術潛力和能力?!倍砹_斯工程科學院院士扎伊采也表示,建造導彈列車的地面基礎設施都還保留著,俄還擁有這一系統的半成品,因此重建工作的困難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