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目前幾乎每個人都有互聯網思維焦慮癥,連馬化騰都有,他不敢離開中國去硅谷考察,怕離開幾個月公司都沒有了。風頭一過,人人自危,剛剛給自己的成功寫本書,或者剛上市,公司就快完了。為什么大家都這么焦慮——因為變化太快了。
今天我要談的主要是這輪變化的本質是什么,底層邏輯是什么?
工業社會的三大邏輯,就是通過“組織化”協作產生效能;“產品化”規模產生效能;“中心化”傳播產生效能。
先說組織化。農耕文明沒有大規模的組織協作,大家自己耕田織布,通過村鎮宗祠連接在一起。工業社會以后,有了高度的分工協作,從此人類的財富開始噴發。
而互聯網對公司組織的沖擊,正是從組織體系內部開始的。比如,老板們發現“90后”員工不太好管了。董明珠就規定格力員工不能把手機帶進辦公室,因為她發現幾乎所有員工都會在上班時間用手機上網、刷微信,看淘寶、打游戲。但是,沒人用手機的公司有未來嗎?
在互聯網時代,工業時代強加給大家的確定身份沒有了。我們身邊混得越好的人物,越說不清自己是干什么的。雕爺牛腩、黃太吉煎餅,這些在餐飲行業掀起軒然大波的人,都不是原來行業內的人。未來是屬于外行的。
每個行業原來歷盡艱辛爬到金字塔尖的精英,現在都面臨被外行顛覆的可能。排名第二、第三的人也難受,因為他們發現自己一直在追趕、學習的行業老大都很焦慮,追上他又怎么樣呢?于是大家都開始問自己全中國保安最愛問的三大問題:“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
其次來說產品規模。物質時代,表達情感的方式很蒼白,不通過物的形式,情感很難表達。比如給老婆買個包、買個鉆戒,就表示很愛她。產品化的邏輯是,假設消費者全部是理性的,他們需要的東西會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便宜。但工業時代的邏輯給自己挖了一個墳墓,現在已經進入了豐裕社會,產品同質化、豐富化,人類只剩下一個器官無法得到滿足,就是自己的大腦。消費者越來越在意產品能否給自己帶來體驗感,能否“嘚瑟”。這就不是規模生產所能達到的了。
第三是“中心化”傳播。現實是,我們的世界正在變成一個又一個的小世界,互聯網正在把人群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以往全套的傳播方法論正在崩塌。
與此同時,3種新思維則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得以延展。
第一種是人格思維。我們要從物化的、外在的東西,重新變回人的層面進行思維。工業社會用物來連接大家,互聯網社會要用人來連接大家。未來大家可以用自己的人格、自己的稟賦,為自己創造價值。
第二種是勢能思維。工業社會一直在造塔。品牌就是塔,只要有錢有時間,你就能造出塔來;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只能造浪,因為沒有地形,而且現實急劇變化。造浪你要搞得起,還要摁得住。第一次賺到錢了,就要摁住再賺的念頭,因為第二次就是工業化的重復。比如,羅永浩砸了一次西門子冰箱,絕不會再砸第二次,他只能和方舟子斗,再和王自如斗,用這種方式保持他斗士的姿態。
第三種思維是生態思維。世代傳承永續經營,是工業時代的妄念。將一個公司經營多少代,有什么意義?1955年,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鐘,一種是云。鐘就是內外界線清楚,用不同的零件構成,有分工,可以畫出藍圖,可以不斷優化,可以復制;云沒有一模一樣的,沒有界線,內外一致,沒有分工,沒法復制,每朵云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新的互聯網思維下,一切堅固的東西都將煙消云散(文字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