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成龍
自我國建國以來,青田石雕以其獨特的質地和精湛的工藝,多次被外交部作為國禮贈與他國領導人。1956年,印尼總統蘇加諾訪華、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訪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1978年中國領導訪問朝鮮,皆以青田石雕饋贈。
海歸派,80 后,初次遇到陳付平的人,很少會把他與中國傳統的觀賞石、印石收藏關聯起來。然而,當了解到他的出身和來歷時,這一切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浙江省青田縣,這片總人口50 萬左右,面積約25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堪稱中國最富盛名的“僑鄉”。依民國24 年《中國年鑒》(英文版)記載,早至清代道光年間起就有商旅循陸路經西伯利亞前往歐洲從商,經營青田石雕工藝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交通和通訊的愈發便利,青田人如今已遍布全球120 多個國家。2009 年,青田華僑總部經濟發展論壇組委會決定將青田縣火車站前廣場命名為“青田華僑廣場”,建成了一處掛滿各國青田商會會旗的“旗林”,看上去頗為壯觀。與此同時,這些青田華僑從未忘記自己的中華血脈。身居海外,心懷桑悻,處處表現赤子之心,為國家建設和民間外交也貢獻了諸多力量。
相對“僑鄉”這一稱呼,青田縣更為收藏界乃至全世界所知的,當屬特產“青田石”了。這種特殊的石材久負盛名,與巴林石、壽山石和昌化石并稱中國“四大名石”。自我國建國以來,青田石雕以其獨特的質地和精湛的工藝,多次被外交部作為國禮贈與他國領導人。1956年,印尼總統蘇加諾訪華、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訪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1978年中國領導訪問朝鮮,皆以青田石雕饋贈。自古以來,青田縣就仰仗這一天然資源進行發展,在當地行程了非常龐大的產業鏈,也是地方支柱產業之一。毫不夸張地說,青田石在當地甚至起到了通貨的作用。
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出生成長,陳付平自然也是耳熏目染,從小就開始接觸包括青田石、壽山石等各類石料。少年時期,他還向工匠師傅學習過石雕技術,手藝也算小有所成。此后的2007年,為了配合家族的整體規劃,他毅然前往西班牙發展事業,先后從事過進出口貿易、餐飲等多個領域的經營。直至2013年前后,憑借各方面機緣和自身的努力,陳付平也完成了初期的資本積累,開始考慮自立門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向個人的理想邁進。
得益于童年時期的環境熏染以及石雕技術等專業領域知識,加上多年從商培養出的敏銳觀察力,陳付平終于在收藏行業及青田石交易市場上看準了時機。從此,他回到了祖國,投身于賞石收藏和經營之中,但過程也可謂是跌宕起伏。
清雅靈動,孑然正氣的石之君子
青田石作為觀賞石的歷史由來已久,使用歷史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六朝”時期,當時多數雕刻成各種動物造型以供殉葬使用;直至文化和藝術成就高度發達,交流廣泛的唐代,石雕藝術開始向著更加生動、寫實的方向發展,轉而以文房用品等實用器和宗教藝術品為主;南宋時建都臨安,以至于現浙江省地區的手工業和商業十分繁榮,青田石雕行業自然也是近水樓臺,步入飛速發展的時期。同時受到文人雅士的品味所影響,石雕制品無論從藝術造詣還是商業流通上逐漸趨于成熟,成品也開始脫離實用主義,出現大量以觀賞和收藏為目的的作品。
真正以青田石作為章料,普遍替代金、銀、銅、玉、牙、角等材質成為主流則是在明代,不同類型和檔次的石料不僅供民間百姓選用,而且開始在宮廷中流行成風,為上層人士所青睞。
“其實乾隆爺就特別喜歡青田石,他的藏品也算是歷史上最有名的青田石作品之一了吧。”陳付平對筆者說道。
確實,作為藝術品賞玩的“風向標”,乾隆爺對青田石的態度決定了這一奇特石料品種接下來的輝煌。
據清宮檔案禮品清單記載,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農歷庚戌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的八十歲萬壽節上,文武百官盡顯的稀世珍寶不計其數,可謂空前奢華。清宮藏品中有一幅清乾隆年間的《弘歷八旬萬壽慶典手卷》生動地描繪了壽宴結束后,皇帝回宮途經西直門與西華門之間的盛況。
在這些琳瑯滿目的奇珍異寶之中,使乾隆帝倍感興趣的除了紀曉嵐的祝壽詩之外,由和珅、金簡、胡季堂聯合敬獻的一件寶物也似他龍心大悅。
原來,和珅聯合了時任清內府四庫全書副總裁,管理武英殿刻書事務的官員——金簡,共同敬獻了一方紫檀木雕龍紋圖案的寶匣。寶匣中有兩層內匣,內有青碧晶瑩,彩光閃亮的奇石印章兩套,每枚印章上都刻著帶有“福”字的詩句,合稱“寶典福書”;另一套帶有“壽”字的印章,合稱“元音壽牒”。這些印章均是以青田石和壽山石制成,其上的篆刻刀法蒼勁挺拔、秀雅圓潤,可謂我國金石篆刻史上難得一見的巔峰之作。
除了印章之外,刑部尚書胡季堂又據此制成《元音壽牒》冊和《寶典福書》冊,遣用巧匠將其緙織成印譜,作為壽禮一同恭進給乾隆帝。此后還另行制作了和田墨玉《元音壽牒》牌匾,其印譜、印章用語、排列組合等與緙絲《元音壽牒》冊相同。足可見乾隆爺對這套珍寶的重視和喜愛程度。
如今這套“寶典福書”和“元音壽牒”印章,以及印譜都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除了在中國得到認可之外,得益于青田商人在國際市場上的推廣和交易,青田石在海外也得到了藝術屆的重視。清光緒三十年比利時賽會上,青田石雕便獲得了銀牌大獎;光緒三十一年意大利羅馬賽會上又獲上等獎。1915年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上,青田石作品又再次榮獲兩枚銀牌獎章。
那么,青田石為何自古以來就如此受到人們的喜愛,又是憑借什么特點能夠與巴林石、壽山石和昌化石并稱中國“四大名石”呢?
青田石的主要成分為葉臘石,伴有石英、絹云母等成分,因此色澤和質地看起來非常溫潤,手感柔軟順滑。隨著礦石內氧化鐵、鋁、硅等成分的比例不同,硬度也稍有區別,但整體比較偏軟,容易“吃刀”,便于雕刻。也正因為這樣的特征,青田石非常適合印章篆刻或復雜造型的雕琢,卻并不適合用來做成首飾,以免日常佩戴時的磕碰造成損傷。
由于礦物結構復雜,青田石通常在單塊礦石上呈現多種天然色彩,多者能達十幾種。因此,色澤純凈的單色石料極為罕見。青田石料講求 “六相",既分別對應“純”:石質結構細密,具有溫潤之感;“凈”:無雜質,具有清靜之感;“正”:不邪氣,具有正雅之感;“鮮”:光澤鮮艷,具有恒麗之感;“透”:透明度,具有冰質之感;“靈”:有生命,氣脈內蘊,光彩四射之感。
在青田石的多個品類當中,尤以“封門青”為上上之品。由于其出礦坑口名曰“封門洞”,石材肌理呈青色,且常隱有白色、淺黃色細紋,固得此名。清光緒年間《青田縣志》載:“楓門洞在縣東25里,巖穴深廣,可容百余人,出凍石溫潤如玉。中有五塘,其水冬夏不竭,莫知其源,聽之全然有聲,石產塘中者尤佳,士人呼為五塘凍石云。”
相對其他品類,“封門青”石質細膩,溫潤微結,不堅不燥,走刀爽脆適中,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之石,一直為篆刻家所青睞。然而由于其礦脈細,且扭盤曲折,游延于巖石之中,產量極為稀少。甚至當地自古流傳著:“處州封門凍,千載也難逢,若得一窩石,萬世不受窮”的說法。
上品之石固然難求,導致其材料價值極為高昂。但除此之外,其清雅的色澤、溫潤的質地、中庸的石性,均隱隱契合古今文人雅士的品質和風度,因而被稱之為“君子之石”。相對于雞血石、田黃石以色濃質艷見長,盡顯富貴榮華,被認為是物質追求的體現;“封門青”則以清新見長,象征隱逸淡泊,飄然出塵,是精神世界的升華。
青田石根據質地、色澤和產地等區別,經科學統計可被分為10大類108個品種。除上述的封門青之外,還有晶瑩如玉而“照之璨如燈輝”的燈光凍、色如幽蘭而通靈微透的蘭花青等。此外還有黃金耀、竹葉青、芥菜綠、金玉凍、白果青田、紅青田(美人紅)、紫檀、藍花釘、封門三彩(三色)、水藻花、煨冰紋、皮蛋凍、醬油凍等,均與實物名稱相類,較易辨別。另外還有被成為“龍蛋石”的一類,俗稱巖卵,是產周村的一種奇石。其外殼為一層深褐色的硬質石皮,內藏青、黃色凍感石肉,也是十分名貴。
不過正如前文所述,由于青田石具有非常久遠的開采歷史,且自古以來就擁有旺盛的市場需求,多年以來的大量開采已經使得礦石資源日漸枯竭。如今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青田縣本地的很多坑口已經禁止開采,使得青田石在市場上成為一種越發稀有的資源。
“如此說來,這個行業已經非常成熟,且競爭極為激烈了。既然如此,你為什么還會專門從國外回來,參與到青田石的收藏和經營之中呢?”筆者對于陳付平的決定表示難以理解。
“當代人對觀賞石的理解和古人略有不同。隨著科技的發展,對礦物質地的檢測、鑒定方法更加成熟可靠,而交通、通訊的發展也讓全球各地的貿易往來更加便利。這讓我看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機遇,值得嘗試……”陳付平悠悠地解釋道。
(作者為中國收藏家協會學術研究部研究員)(下期待續:觀賞石和章料石目前的市場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