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苗耕
毛主席和周總理創建的“文裝解放軍”的外交隊伍,建國初期涌現了一批將軍大使,他們是新中國外交事業的開拓者,其豐功偉績已載入史冊。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批老八路大使、參贊,活躍在五大洲星羅棋布的我國外交陣地上。筆者在七十年代作為青年外交官在非洲大陸駐利比里亞大使館工作,親自感受了老八路大使和參贊的言傳身教,盡管光陰荏苒,歲月遠逝,但他們的革命風范至今還鮮活在我的記憶里。
不懼進“墳墓”
當年,中國駐利比里亞大使館由外交部派出的主要領導有大使王人三,政務參贊于夢尤,調研參贊馬紹倫(王大使夫人),均是老八路,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烽火洗禮。王大使解放后曾出任江蘇省委宣傳部長和蘇州市委書記等職,六十年代初選調入外交部。1977年初,他從中國駐乍得大使調任駐利比里亞首任大使。
于參贊直接從駐埃及使館轉來,擔任臨時代辦,挑起建館繁重任務,以便迅快頂替臺灣 “使館”。馬參贊是當時部內知名的律已嚴格的優秀女干部。她對繼續到艱苦地區工作樂觀待之,稱利比里亞環境和條件比乍得強好幾倍。看著年逾六十的老八路樂呵呵地對待駐在國的艱苦條件,我們年青人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實際上,人人都知道利比里亞,氣候炎熱潮濕,蚊蠅甚多,瘧疾肆行,曾被西方稱為“外交官的墳墓”。
王大使在一次講話中,向大家表示,“我十分熱愛利比里亞這塊外交陣地,它來之不易呀。過去美國鼓吹門戶開放政策,趁機擠進中國,同其它帝國主義一起欺壓和掠奪我國。今天利比里亞總統托爾伯特奉行門戶開放政策,企圖擺脫完全依賴美國的狀態,同各國發展關系,終于邁出了同中國建交的一步,驅逐了臺灣當局在這里的‘外交機構’。利比里亞是美國黑人移民后裔執政的國家,曾把美國稱為其‘母國’,現在也不聽命于美國,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這是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后,連連得手的又一塊外交陣地。我們全館同志身處外交第一線,一定要全力以赴鞏固和發展這塊外交陣地,不辜負組織上的重托,不辱使命。”
他說著說著,忽然激越的語調陡降下來,語氣卻越來越嚴肅,鄭重地指出:“可是我們有的同志卻看不起這塊外交陣地,說我們館是‘賴館’,這是什么意思?我聽了很生氣。”不少同志對王大使突如其來的發火感到驚訝,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原來臺灣出版的書中,把國名利比里亞譯成“賴比里亞”,把利比里亞使館也稱成“賴比里亞使館”。當時我館有的同志平時開玩笑,簡化戲稱為“賴館”。不知此說何時傳到王大使耳里,引起了一場風波。經大使公開對此說法不悅后,使館無人再啟齒說“賴館”了。
老八路們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學習熱情。王大使每天要收聽幾次國內廣播,他對“洋貨”最感興趣的是收聽效率好的短波收音機。國內的重要信息不少是王大使自己首先獲悉的。
多面手勤雜工
外交戰線上的老八路,不愧是執行紀律的模范,要求館員做到的總是首先自覺遵守。
有一年,王大使從國內參加學習班返館,興致勃勃地向我們解釋周總理當年向外交人員提出的四句話,即十六字守則。他說,第一句“站穩立場”,指“腳”,我們的立足點一定要穩如盤石,對黨和國家要無限忠誠,任何時候不能有絲毫動搖;第二句“掌握政策”,指“手”,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我們在執行外交政策時一定要認真貫徹,不能馬虎行事、粗枝大葉;第三句“熟悉業務”,指“頭”,我們的腦袋要裝外語、外交業務以及各方面的有用知識,這樣才能應付自如,出色完成任務;第四句“嚴守紀律”,指口,對待外交機秘要守口如瓶,慎之又慎。王大使接著說,腳、手、頭、口均要充分到位,這才是一名優秀的外交人員,希望青年同志務必牢記做到。同志們都贊嘆老八路們真富于智慧和幽默,經他們如此生動地解釋,十六字則就不難記住和領悟了。
館領導總是提前上班,不管前一天晚上對外活動至午夜,他們還是堅持像往常一樣到辦公室,常使有的年青同志晚起床、遲上班感到汗顏。他們嚴格遵守外事紀律,高度重視每一次對外活動,總是提前半小時做好準備工作,使落在后面的同志感到內疚。他們外出無論辦公事或私事,總是向下級或值班人員打招呼或正式請假,說得清清楚楚。
他們嚴格做到公私分明,一塵不染。凡是對外活動中,客人贈送的禮品,均一律交公。于參贊曾用擦公家沙發的黑色油膏擦過一、二次皮鞋,待家里托人帶來了鞋油,就向公家償還了一支,同志們怎么勸說,他執意要補上。他們平時寫信均自備信封信紙,更遑論茶葉、香煙,均不占公家一點便宜。
他們精打細算,努力為國家節省錢財。建館初期,我們住在蒙羅維亞市希爾頓高級飯店,每個房間連著中央空調,吃的是美味佳肴,院內還有碧波粼粼的大型游泳池,條件相當不錯,但是大家像坐針氈一般,感到費用太貴了。一頓早餐就要破費5-6美元,中、晚餐要付20美元左右,一個標準房宿費每天要支出50美元,人人為此咋舌。有的館員在同家人的通信中抱怨,說現在我們住在旅館里,“一餐一月伙食”,“一宿半年糧食”(當時1美元約合1.4元人民幣,國內一個月伙食費10多元人民幣),過著奢侈的生活。
作為建館的負責人于參贊更是著急萬分,廣泛開展活動,多方獲取購房信息。在短短的時間里,我們購置了一處不大的房子作為臨時館舍。從旅館撤離的那天,人人如釋重負,終于盼到了可以解脫高消費了。由于新館不大,大家住得十分緊張。王大使夫婦只有臥室,沒有辦公室。于參贊夫婦把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作為臥室兼辦公室。有幾位同志睡在大廳里。于贊參還發動大家自己動手整理院子,粉飾里里外外的墻壁。于參贊在使館待了一年多,后來日見其消瘦,十分憔悴,還一直堅持工作。實際上他病得不輕,臨行時走路都感到吃力,館里的同志都為其憂慮不安。不久,從國內傳來消息,于參贊身患癌癥,半年后病逝。使館同志聽后,人人為這位克己奉公、鞠躬盡瘁的老八路,灑下了悲痛的眼淚。
別看外交官總是西裝革履、衣冠楚楚,實際上中國外交官是多面手的勤雜工,許多高級外交官都有這方面的經歷。當年為了節省開支和使館的安全保密起見,盡量少雇外邊人員。對外開展宴請活動,后臺的涮鍋洗碗任務繁重,一次小宴請,外交官們在后臺要洗大批茶杯、水杯、酒杯、蝶子、大碗、小碗、刀叉和各種盤子等器皿,不僅要洗干凈,清水沖干凈,還要擦得干干凈凈、不留水跡。說中國外交官是洗碗專家一點也不夸張。宴請結束后,館領導常到后臺來一起幫廚,并感謝同志們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勤儉辦館的作風。
兼當“運輸隊長”
老八路們心里總是裝著大家。這方面的事例不勝枚舉。當時使館是集體伙食,館領導要求廚師對外出工作晚歸的同志,一定要留好飯菜,館員生了病要提供病號飯。周末,小會餐一次,包餃子時,大使、參贊也和大家一起包餃子。
當時,館員同國內的親朋好友唯一的聯系渠道,就是通過信使每月一次傳遞信件,大家把信使贊為“天使”。每次信使到館,大家列隊迎候,仿佛是久旱逢甘霖。郵包一打開,人人尋找自已的信件。館領導首先關心每人是否收到家信。有一次,發現一位廚師未收到家信,情緒特別低落。王大使同他促膝暢談,幫助分析原因,開導他耐心等待,還請其他同志幫他遺悶解憂,陪他逛商店、看電視。后來才知道這班信使出發日期提前了,因此有些信件未能趕上。
按規定,當時使館人員每兩年休假一次。大使每年回國述職一次,夫人隨行。老倆口為此事常常忙得不亦樂乎,不僅為每位館員捎信,還讓每人一定給家屬帶些東西,見物如見人,讓每個家庭歡歡喜喜。他們尤其關心廚師、公務員、司機等出國機會少的工勤同志,總是主動提出為他們攜帶電視機、收錄機等大件物品,甚至讓出自己的海關免稅物品指標。他們的豁達大度,深為大家贊許。
王大使到京后,要向國內各有關部門匯報工作和商談事情。馬參贊則給館員家屬挨家挨戶送信遞物,臨行前又挨家挨戶收信接物,簡直成了“運輸隊長”。王大使夫婦回館后,館內一片歡騰,比過節還熱鬧。大家盼到了抵萬金的家書,看到了久別親人的照片,收到了家人帶來的物品。王大使夫婦還向大家講述家訪的具體情景,每個館員樂滋滋地聽著,仿佛見到了親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