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才
汽車行業的發展就像人的成長過程一樣,要經歷各種考驗才會健康成長。對于汽車行業尤其是中國的汽車行業來說,還遠沒到成熟期,成長中遇到問題是整個行業在抉擇良莠的自我修煉。但對于車企來說,有的是機遇,有的是挑戰,還有的是生死存亡的關隘。
早在2012年,工信部根據《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總體要求建立了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目的其實就是在現有車企中進行良莠自檢,讓汽車行業大的機體更加健康。隨后,工信部發布了首批公示企業名單,對48家車企進行公示預警,特別公示期從2013年1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止。在此期間,不受理被特別公示企業的新產品申報。被特別公示的企業經考核符合準入條件的,取消特別公示,恢復受理其新產品申報。特別公示期滿后,未申請準入條件考核或考核不合格的企業,暫停其《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且不得辦理更名、遷址等基本情況變更手續。也就是說,汽車企業如果發展不好就可能會被“勸退”,從而改變了只要獲得“資質”就可以賣“殼”求生的現狀。但如此一來就會發生像業內很多評論人士所認為的“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的兼并重組”現象嗎?在目前,很多互聯網企業開始介入汽車的研發,不排除在將來會有資本借殼造車的可能性,但就目前來看,鮮有大型車企愿意承擔兼并而來的經營負擔,在自身的產品投放尚不足以擴大規模的前提下,盲目兼并重組毫無意義,甚至會帶來拖垮自身的風險,這種情況已有前車之鑒。
對于中國的汽車行業來說,市場因素和政策因素一直都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前不久召開的2015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國家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處長裴曉菲發布了一條重磅消息:國家環保部門正在制定國VI標準,預計于2016年底完成。該消息一經放出,即引起行業廣泛關注。國VI標準根據當前環境保護的形勢要求,會進一步加嚴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的排放限值,總體目標是在國V標準基礎上加嚴30%。顯然,對于眾多國V標準尚未達到的中國汽車品牌車企而言,這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有挑戰未必是壞事。2015年中國的汽車市場正在經歷銷量大增長到下滑的過渡期,合資品牌車企銷量紛紛下滑,但是中國品牌車企的銷量卻保持了逆勢上漲。這里面不排除中國品牌車型的價格優勢對市場銷量的影響,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品牌車企在市場競爭中的生存力在提升。因此,政策標準的加嚴,可以讓中國的汽車企業加快成長的步伐,不是壞事。不過,新的排放標準一定會對車企的產品結構產生影響。一些大排量的車型將不得不讓步于車企的排放總量要求,拿目前暢銷的SUV車型來說,市場保有程度遠未飽和,占有率會持續增長,但這將對車企未來的排放總量控制產生影響,盡管目前這種矛盾還沒有顯現,但終究是個癥結,如何破解需要企業的智慧。
中國的汽車行業正在經歷成長的磨礪,今年的銷量放緩也許正是其步入新常態的開端,業界也有政策救市的呼聲,但是中國的汽車消費需求遠未飽和,市場的需求潛力非常巨大,盡管短暫的困境會讓車企感到鎮痛,但是健康的成長需要這些痛感。類似于“救市”般的政策只是包裹嬰兒的襁褓,依賴于此將會讓車企更加羸弱,放開政策的扶手,讓汽車企業在競爭中成長才是良性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