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

記得辦妥移民手續、離開北京時,我在北京那所國際學校里結識四年的一位忘年交,70多歲的于老師,為我寫了一段話——《在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出發,在人生路上。一個人到很遠的地方去讀書,一個人帶著孩子到很遠的地方去工作,又帶著家庭到很遠的大洋彼岸生活……”這是對我人生之路的真實寫照。最喜歡林徽因的那句話——“我大概是一只鳥,充滿了警覺,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飛?!边@一次,我又一路振翅飛翔,來到了溫哥華。
這些年中國有了值得夸耀的GDP,中國人向外奔跑的腳步卻從來沒有停止:從偷渡移民減少,到勞務移民出現;從勞務移民沉寂,到技術移民興起;從技術移民受限,到投資移民受捧;從加拿大投資移民暫停,到其他國家投資移民升溫;從投資移民火爆到留學火爆;從澳洲留學因難以移民而受冷遇,到留學大軍涌向加拿大;從大學生留學到高中生留學,乃至初中生、小學生留學……中國人的故事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上演,而我將要講述的是自己作為一名教師、一個媽媽在溫哥華親歷的教育故事。
因為工作的原因,十多年來曾在多所國際學校任職,接觸了形形色色的外教。盡管每個人都個性鮮明,但作為在海外任教的老師,他們的共性是:四海為家,享受異域風景與文化。他們的這種包容與開放深深感染了我。生命是一段旅程,經歷和體驗最重要。不要筑起高墻,把自己與當地隔絕,以開放的心靈去感受生命中的新鮮,即便當下曾有過痛苦的咀嚼,彼時回憶起來,定有不同滋味。
特別喜歡易中天的《讀城記》:“城市和人一樣,也是有個性的。有的粗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溫情?!彼?,我不斷地通過工作、旅游去解讀不同的城、不同的人。歷數我所學習、工作、生活過的地方,樂山、北京、常州、無錫、蘇州、上海、溫哥華,一座座海內外的城市像一枚枚閃亮的貝殼,串成我的故事。生活在別處的人,難免有種疏離感,總會覺得自己是外鄉人。然而,當你被一座城市,哪怕是被這城市的某個細節吸引,情形便不同。當我全身心地投入當地的市井生活,走街串巷去買菜,每日奔波在上下班的途中,去當地博物館解讀歷史上的生活,在當地的劇院欣賞原汁原味的表演……我會覺得我就是那里的人,我了解他們,他們和我一樣。
所以當屢次被問及“你為什么移民?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嗎?”時,我誠心誠意地想告訴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說:“我們移民加拿大全是為了你?!闭\然,這些年教育移民已成為一種趨勢,是具有典型中國特色、一切為了孩子的家庭移民,可是,年幼的孩子肩負不了如此沉重的愛。因為,愛,往往意味著責任啊。成年人不妨這樣認為,移民是為家庭換一種生活方式,孩子也不必背負全家的期望,反而可以以輕松的心態融入當地,開始新的學習生活。我下定決心要移民,其實是為了嘗試不同的人生,體驗不同的文化,為自己,也為孩子。
當我來到溫哥華,我的生活又緊緊地和教育聯系在一起,這大概就是作為教師的宿命吧。接觸到很多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教育,有的在孩子八九年級時就讓孩子接受SAT的培訓,還有的孩子已經11年級了,還在ESL班上,對于省考、畢業、申請大學,父母完全沒有頭緒。我是真為孩子們著急,如果他們和父母能夠早一點兒了解這方面的信息,就不會走彎路,年少歲月,彌足珍貴,經不起蹉跎。所以,我便萌生了把自己在這方面的心得寫出來與大家分享的想法。教育問題中,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選擇教師的問題,英語和漢語閱讀,私校排名的秘密,如何申請名校等,對于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裔學生來說都是共同的。希望發生在加拿大的故事,對于生活在英、美、澳、新的華人家長、老師和孩子都能有所啟發。作為媽媽,教育女兒一路走來有心得、有收獲,自然也少不了困惑,愿與大家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