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二妮
忽然發現韓劇最近“進化”得很厲害,在脫離車禍、失憶、白血病等心塞劇情后,開始向高大上的精神衛生領域進軍了。從《壞家伙們》的反社會人格,到《沒關系,是愛情啊》中的精神分裂癥、人際關系潔癖癥和焦慮癥、抽動穢語綜合征,再到最近《匹諾曹》中神奇的說謊就打嗝的神經功能性紊亂。看起來,這是呼吁大家關注、關愛類似病人的節奏。不過,這些癥狀是否真的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酷炫?它們和真正的心理科學有差距嗎?
韓劇《匹諾曹》中,女主患有一說謊就會打嗝的匹諾曹綜合征,但是這個顯然是編劇們腦洞很大的結果。在現實中,真正的匹諾曹綜合征和說謊八竿子打不著,它被稱為“被笑恐懼癥”,實質上是一種社交恐懼與人際敏感。
匹諾曹患者們只要一聽到或者是以為聽到大家的嘲笑就會緊張得要死,全身僵直,就像木偶一樣,他們在辨別善意的打趣和惡意的玩笑上很有困難,通常將任何形式的“笑”都與負性的情緒聯系在一起。
這個過程通常沒有辦法自主控制,輕度的被笑恐懼在人群中的比例不低,這點倒是和韓劇中的匹諾曹患者接近,每30個中就將近有1個。甚至有研究顯示,在初中生這樣的人際敏感時期的群體中,這一比例達到近17%。不過,這個概念在心理學領域也是年輕的很,1996年才由一個德國心理學家提出,對于它的神經生理機制尚不明確,病因一般認為和早期記憶及童年創傷有關。和其他形式的社交恐懼癥一樣,可以通過精神分析配合行為療法得到有效的改善。
不過,不管綜合征什么的,說謊會打嗝究竟有沒有那么一點科學依據呢?
一般認為:源自對真實經歷記憶的陳述在內容和質量上都會與憑空編造或幻想出來的陳述有所不同;心理學者也普遍認同說謊者的主要情緒體驗是害怕、負罪感和興奮感,根據這個假設,心理學家們能夠通過各種生理線索比如呼吸頻率、脈搏、皮膚電與一般個體基線水平的差異變化來預測言語真實性。這就是測謊儀的原理。
還有就是可以通過非言語的線索來進行判斷,比如表情(廣義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語調表情)的非常態變化。如果說違背自己的意志而發生的行為言語與自主神經發生拮抗,的確也是有可能產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癥狀的。
比如,有一個神奇的匹諾曹效應是——撒謊時,鼻子的溫度會升高。這個貌似和韓劇中的劇情更加相關。
2012年,西班牙格林納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在說謊時,鼻子及周圍肌肉的溫度會有所上升。研究人員是根據對人體熱成像圖片的分析發現了這一有趣現象的。他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匹諾曹效應”,是因為當人們撒謊時,大腦中的島葉皮質(一種腦素)會被激活。而研究發現,島葉皮質活性增強后,體溫就會升高。不過,由于島葉皮質是大腦中的一個非常復雜難懂的區域,所以目前關于說謊為何會引起體溫上升還沒有準確的分析結果。
還有一種解釋是人感受到壓力時,血液會涌向面部,鼻尖海綿體充血膨脹導致不適,需要安慰。說謊就是壓力源的一種。深陷拉鏈門的克林頓可說是經典案例,面對特別檢察官的質問,克林頓始終想著如何陳述。同時,他平均4分鐘摸一次鼻子。事后查明,他每次摸鼻子的時候都在說謊。順便澄清下,克林頓差點遭遇彈劾并不是因為私生活不檢點,而是偽證和妨礙司法——他的鼻子出賣了他。
可是,讓人糾結的問題又出現了:如果說的謊話并不違背意志,只是單純的不符合事實,那么匹諾曹效應會出現么?

其實,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欺騙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現象之一。從病毒表層蛋白對人體免疫系統的欺騙到昆蟲的擬態,欺騙是生物為了更好地繁衍而進化出的本領。如果真的有一種不能說謊的病,那簡直就是絕癥了!
想必大家對此都是深有體會的:說謊與身份維護、自我呈現和印象管理有關。日常社會生活中展現的“自我”,多多少少都是經過改編和包裝的,通常人們會根據當下所處的環境來調整自己的表現和表達方式,以塑造恰當的形象和身份,獲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響他人的偏好,贏得他人的贊同等,這些目標的實現,對人們社會交往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而且,這不僅僅在大人的世界里。在發展心理學的心理理論中,會說謊的孩子意味著更能洞悉他人的心理,往往認知發展得更好,智商也更高。
進化心理學認為,雖然人類個體本質是自私的,但也存在利他行為;利他行為不僅局限于血親之間,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間,基于互惠的利他行為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方試圖利用對方對其互惠的信賴,就會產生欺騙。說謊行為本身會根據結果的反饋不斷演化,并且隨著說謊頻次的增加,對方識別能力逐步提高,說謊行為也會相應地演變得更加難以識別——甚至會騙過自己。
Trivers等進化心理學家進一步提出,為了更好地防止謊言被識破,人們還具有自我欺騙的能力,自我欺騙使說謊行為合理化,有助于說謊行為的成功;同時,通過自我欺騙個體的心理處于更加平和健康的狀態,有益于個體的整體適宜性。
所以結論是,全是謊言的世界太可怕,沒有謊言的世界更可怕。如果你覺得這個世界太可怕,因為believe中間也藏著一個lie;其實我想說,真正的believe里,或許包括了你所相信的lie。(來源:壹心理 責任編輯/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