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南青
伴隨著史無前例的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中國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環境壓力。同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和土地利用不可持續,以及能源、糧食、水等全球性環境和發展的挑戰也都使中國在減貧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過程中舉步維艱。由此,環境問題的合作自然成為聯合國和中國合作的重點領域。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成立于1972年,是聯合國負責環境事務的牽頭機構。在2014年第一屆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上,環境署升級為聯合國普惠制機構,成員國由原來的58個國家擴展為聯合國全體成員國,其地位和作用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環境署于2003年9月在北京設立駐華代表處。作為環境署為數不多的駐國家辦事處之一,它的建立凸顯了中國在全球環境問題處理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加強了環境署和中國的合作關系。
2011年,在中國共產黨18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把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確立為國家發展目標,提出要尊重并適應國家和全球范圍的可持續發展方向。
“中國正重新考慮環境的作用,以及在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這樣評論,“以生態文明為例,我認為生態文明概念核心思想包括兩方面:首先,向綠色經濟轉型并不是試圖創造一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其次,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已經越來越多地影響到了經濟發展。”
面對中國政府發出的經濟轉型信號,環境署駐華代表處通過與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建立穩固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推動環境、氣候變化和科學技術的政策制定,為將環境問題納入國家戰略提供技術援助,推動和協助項目實施,尤其是在氣候變化、污染治理和化學品管理、資源效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自然保護、綠色經濟及南南合作等方面。
目前,駐華代表處與環保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工信部、中國人民銀行等跨部門,都進行了合作。還同北京、貴陽、天津等地方政府,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等科研部門,以及私營部門等開展了全面合作。比如與同濟大學在2002年合作成立可持續發展環境學院,2011年啟動的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UNEPIEMP),2012年成立的全球高效照明中心這些都是環境署在中國的重要資源。
作為全球環境基金(GEF)的執行機構,環境署在支持國家開發和執行GEF項目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在中國,環境署支持的項目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土地退化、跨境水域和化學品管理等。
隨著中國對智庫的重視,高層智庫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同時擔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副主席,對中國的重大環境問題給出建議,如“十三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規劃”等。“中國的環境保護問題不能獨立于其他事務之外,是一個系統而長遠的經濟發展問題,”他說,“作為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副主席,我協助國際環境專家與中國專家和政府共同商討研究中國環境與發展問題—我們希望幫助檢驗目前的中國環保政策,是否正沿著生態發展軌道上行進。”
環境署于2008年提出了綠色經濟倡議,號召各國政府投資綠色行業,發展一種包容增長的經濟。而這正是中國政府當前的發展目標。自2009年以來,環境署與中國攜手,對綠色經濟概念、綠色投資、綠色經濟指標體系和環保產業統計核算等在理論上進行研究,為中國的環保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潛力做出客觀分析,并與國際接軌,將之納入國民核算體系而努力。
目前,環境署正在中國開展綠色經濟行動合作伙伴工作(PAGE)。PAGE是由UNEP,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UNIDO(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ILO(國際勞工組織),和UNITAR(聯合國訓練研究所)這5個聯合國機構為解決綠色經濟不同方面的問題而開展的項目。合作伙伴的聯動能夠覆蓋綠色經濟的主要要素,并提供一套全面的綜合性服務及工具來幫助國家戰略性地開發綠色經濟發展路徑。
在中國,PAGE選擇江蘇省作為省級示范,同江蘇省的各個部門就當前綠色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挑戰和需求進行了討論。項目組還實地考察南京、鎮江的一些生態項目,最終根據江蘇省的具體情況和省政府共同進行綠色經濟規劃分析,包括部門研究、投資分析及配套政策的制定,以幫助推動江蘇省的綠色發展。
可持續能源是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秘書長潘基文2009年提出“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的全球倡議后,聯合國設立了區域能源、建筑、交通、照明、家電設備等多個領域的加速器平臺。環境署能源處作為秘書處,以公共-私營伙伴關系(PPP)的合作形式,負責推動此項工作。
2012年,環境署和國家電光源檢測中心成立了全球高效照明中心(GELC),希望與中國合作推動LED照明政策推廣,以中國的經驗和技術為基礎,協助非洲、亞洲、太平洋地區國家設立相關的政策、標準和質量檢測體系。2014年11月,在北京成功舉辦了全球高效照明論壇。環境署也正在和中國政府以及行業伙伴積極討論,實現高效家電和設備市場的跨越發展,范圍涵蓋家用電器,包括照明、空調、冰箱、電動車、信息和通訊技術等高效產品,最終實現降低電力消耗和減緩氣候變化。
中國一直在加強推動內需增長,所以,可持續消費和生產也是環境署與中國合作的重點。環境署作為全球可持續消費和生產10年框架(10YFP)的秘書處,一直致力于推動可持續消費和生活方式。它推動中國環境和發展國際委員會成立綠色消費課題組,并和城市、非政府組織、行業協會,共同發起了可持續消費伙伴關系,并從2013年開始舉辦中國可持續消費周。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通過南南合作為其他地區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的能力也在不斷增長。“中國與世界”已成為聯合國駐華系統的重要議題,南南合作也是聯合國中國發展援助框架中的三項重點工作之一,并與中國提出的一路一帶戰略緊密結合。
中國雖然面臨了眾多環境問題,但是在氣候減緩、適應、污染治理方面也開發出了很多成本效益高的技術、產品和經驗,非常適于推廣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時,中國很多的地方和城市也越來越認識到環境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的影響,因此更加有意愿參與到國際進程中。這些都為南南合作提供了機會。
“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國家正在南南合作中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核心角色。”阿齊姆·施泰納說,“如今發展中國家不是追隨發達國家腳步決定發展方向,而是發展中國家彼此合作,正在形成一種南南合作的新范例。中國走綠色經濟發展道路,將為世界綠色經濟轉型產生深遠影響。”
目前,環境署利用中國政府在2012年捐贈的600萬美元信托基金,用于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環境署在國際層面提供支持,幫助國家合作伙伴尋找最佳技術實踐,建立技術轉移機制和伙伴關系,認識面臨的挑戰。
全球城市污水技術轉移國際伙伴合作項目就是一個范例。該項目通過一年時間,對中國20多個主要城市已經成功應用的40多種適合技術轉移的污水處理技術進行調研,同時對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污水處理技術需求進行分析,最終在2015年4月成立了“全球污水倡議”亞洲區域中心這一國際平臺,充分發揮信息和技術共享,實現資源與需求的對接,推動污水處理領域的南南合作。
2014年,環境署還發布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國國別合作框架》(2014-2017),框架包含背景、現狀分析、合作戰略、實施手段、協調和管理安排五個部分,確定了以下優先領域:推動中國的綠色發展,提高中國環境能力和意識,協助推動南南合作。這為未來中國與環境規劃署進一步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