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艷
天山天池,古稱“瑤池”,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內,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68公里,交通、電訊十分便利。天山天池景區總面積為548平方公里,分八大景區,即天池景區、燈桿山景區、馬牙山景區、博格達峰景區、白楊溝景區、花兒溝景區、水磨溝景區、北部梧桐溝沙漠景區。15個景群,3 8個景點,是中國西北干旱地區典型的山岳型自然景觀。它以完整的垂直自然景觀帶和雪山冰川、高山湖泊為主要特征,以遠古瑤池西王母神話以及宗教和獨特的民族民俗風情為文化內涵,是開展游覽觀光、科普考察、探險攬勝、休閑健身和民族風情游賞的絕好去處。
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是歐亞大陸腹地干旱區自然景觀的代表。風景區內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地域突變強烈,在南北距離僅有短短80千米的區域內,依次分布著高山冰雪帶、亞高山草甸帶、山地森林帶、山地草原帶和荒漠帶,呈現出一條十分明顯而完整的山地自然垂直景觀帶。這樣的地貌景觀和植被垂直帶譜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罕見,具有極其重要的觀賞和科考價值。

景區內地質地貌景觀豐富多樣,堪稱天然的地質博物館。天山以新構造運動著稱世界,獨具一格的天池景觀是大自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中,為人類留下的珍貴遺產。天山天池第四紀冰川遺跡和現代冰川、“時光隧道”地層剖面地質遺跡,沙漠景區的沙漠、戈壁、雅丹地貌、古海陸相化石等地質勝跡景觀,在亞歐大陸干旱區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和極高的觀賞性,是研究新疆天山構造帶的重要窗口,是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的生動教材和重要基地。
乾隆四十八年(1783),烏魯木齊都統明亮登臨天池,踏勘水源,引水下山,澆灌阜康農田,這使神山圣水第一次有了現實意義。1888年的俄羅斯地理學家格盧娒·格爾熱依洛、法國人麥茨巴哈、瑞典人斯文·赫定、赫默爾、德國人翰普爾、中國考古學家徐炳昶、地質學家袁復禮等中外學者和探險家,揭開了天池形成的自然之謎。
天池是世界典型的高山冰蝕冰磧湖。湖面海拔19 10米,呈葫蘆狀,水面約4平方千米。景區以湖光山色景觀為主要特征,景觀類型有湖泊、潭池、瀑布、峰巒、寺廟和遺址等,輔以豐富的神話傳說和宗教文化內涵,適宜開展旅游觀光、科普考察、探險覽勝、休閑健身和民族風情賞游。
天池不僅自然景觀得天獨厚,而且人文旅游資源豐富。神話作為天池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穆天子傳》、《山海經》、《漢武故事》等古籍記載的西王母與周穆王在瑤池相會的故事,是天池文化史上最絢爛、最動人的篇章,賦予了天山天池最厚重的文化內涵。在中國神話傳說中,瑤池是天界下都,神仙的凡間后花園,是西王母的夏宮、沐浴之地。神仙每每想輕松、快樂之時,就會在這里召開盛大的蟠桃會,各路神仙敞懷豪飲、撫琴作畫。更多的時候,西王母攜七仙女以及眾多的天界美人來此沐浴嬉戲,盡享歡樂。美麗的天池是一幅畫卷,千百年來令無數游人心醉神迷。
天山天池有幾個著名景點。王母祖廟是其中之一,其原名達摩庵,俗稱“娘娘廟”,位于天池東側半山腰。19 23年建成,1944年被毀。1989年4月,臺灣道教“慈惠堂”總道長專程拜訪新疆天池,說他在臺灣忽有一夜得王母娘娘托夢,要求重建毀廢多年的仙居。按王母所指方位,道長尋訪到了新疆天山天池。初見天池似曾相識,果與夢境吻合。此后,“慈惠堂”多次組織百位道眾,親臨天池膜拜王母,并為重建王母祖廟捐資獻策。
1999年,由烏魯木齊道成實業有限公司在原址上興建“瑤池宮”,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主大殿供奉西王母神像,東配殿供奉觀音神像,西配殿供奉呂洞賓和濟公活佛像。多年來,海外華僑華人中的道教信奉者,紛紛到此尋根拜祖。

博格達峰景區,以冰川高山和峽谷景觀為特征,雪山高聳,冰峰險要,溪流迂回,森林茂密。景觀類型有冰川、雪山、高山、曲溪、瀑布、森林、草原、巖峰、巖畫和墓葬等。博格達巖畫是目前該地區發現的海拔最高、距離博格達峰最近、分布最集中、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巖畫之一。1990年博格達《國際人與生物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國際人與生物保護區》網絡,成為實施國際人與生物圈計劃在中國干旱區行動、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地。
馬牙山景區,以山地景觀為特征,位于天池西南約4.5千米的山巒之中。山體長約5千米,海拔3056米,是環抱天池的十個山峰中最高的一座。也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高山石林之一。馬牙山斷崖崔嵬,石峰林立,遠望猶如一排排巨大的馬牙,仰視宛若萬笏朝天,令人目眩神迷,無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當地哈薩克人相傳,這里是一位巴依的草場,山頂象形石是巴依的化身,漫山遍野的象形石都是巴依的牛、羊所變。馬牙山雨水豐沛,夏季長滿了酥油草。哈薩克人稱之為“瑪依阿散”,意思是“酥油草之山”。
燈桿山,距天池西岸約4千米,是天池西側群峰第二高峰。山體呈南北走向,長約3千米,寬約2千米,主峰海拔2718米。頂峰聳立著3塊巨大的石筍,系火山巖裂隙風化而成。其狀如戟,直刺長空,又稱“柱天石”、“摩天石”、“頂天三石”。
燈桿山是天池觀落日的好地方。這里山脈南北橫臥,天然一道觀日落的坐屏。登高遠眺,山巒疊障,視野平闊,俯可瞰天池全貌,仰可望博格達雪峰。每當夕陽西下,可觀烏魯木齊萬家燈火,北望瀚海,可眺茫茫沙漠。
自2003年以來,新疆昌吉州、阜康黨委、政府和天池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把創建天山天池文明風景旅游區作為促進發展、打造世界精品的目標,開創了保護與發展雙贏的新局面。

2003年,管委會明確將“生態天池”建設列為人文天池、誠信天池、數字天池、冰雪天池之首,提出了“以生態保護為基礎”的發展思路,累計投入6億元人民幣,對三工河谷、水磨河谷實施提升改造和生態移民工程,成為全國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建設的典范。相繼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海南淤沙治理、濕地項目、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水體整治等項目,景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通過多年的摸索實踐,管委會明確提出了景區經濟工作的中心—保景富民。本著“遷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思路,引導牧民走“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牧則牧、宜工則工”的發展路子,通過生態治理、生態移民、以草定畜、以旅游業反哺農牧業、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等多種措施,統籌解決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農牧民增收的矛盾。累計投資3.2億元人民幣,將三工河谷1367余戶1萬余農牧民和礦區居民搬遷定居,實現了農牧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5396元提高到現在15300元人民幣,增長近3倍。
2006年以來,管委會先后聘請東南大學、北京達沃斯巔峰、廣東新空間等國內頂尖旅游規劃設計院編制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新疆天山天池區域旅游整合提升及產品轉型規劃》等14個規劃。在規劃指導下,科學合理利用資源,重點圍繞旅游設施功能完善、文化品位提升等方面,自籌建設資金近16億元人民幣,相繼完成了S111線改造、福壽觀、天山天池國際滑雪場、游客集散中心等40多個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沒有文化的旅游沒有品位,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有效載體”的原則,突出天山天池以西王母文化為代表的五種文化內涵,從不同角度、層次宣傳和展示,深入挖掘內在的文化潛力,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新疆考古研究所合作,出版了國內唯一的《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叢書6卷9本,合計1100多萬字,出版《人文天池》系列叢書7本,成功舉辦了首屆新疆·阜康西王母瑤池蟠桃會和具有國家層次水準的首屆中國·天山天池·西王母學術論壇,成立了中國民俗學會神話與西王母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在國內西王母文化研究領域引起了極大反響。通過連續舉辦十三屆天山天池冰雪風情節,實現了冬季旅游產品企業化和運作市場化的成功轉型,初步打造了新疆冬季旅游品牌,逐步樹立集精品化、文化性、觀賞性于一體的文化品牌,為全力塑造具有豐富內涵和高品位的西部名山圣湖開創了新局面。
依法規范管理和優質文明服務在這里深入人心。在全疆景區內率先通過了“三體系”(IS09001質量管理體系、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OSHMS1800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國際標準體系)認證,在工作中倡導和率先垂范融入三體系、5A、全國文明景區標準,躋身第一批全國5A級景區行列,以第六名的優異成績榮獲了中央文明委、住建部、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的第二批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稱號,天池景區成功躋身于全國一流景區行列。
同時,管委會在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方面進一步提升。以構建“一個平臺、三大應用、兩個中心”為目標,在疆內景區率先推行門戶網站、電子政務、遙感監測和視頻監測系統,完成馬牙山景區、核心景區易發事故和要害區域的實時監控;建立以解決游客投訴、救助、咨詢等為主要功能的統一服務平臺,完成應急指揮調度系統一期和監控平臺升級,指揮中心投入運營;完成車輛管理系統建設,實現車輛管理服務智能化等一系列信息技術,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了質的飛躍,被國家建設部確定為全國首批24個監管信息系統建設計劃試點景區之一。被評為自治區“刷卡無障礙”優秀風景區。智慧景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多年來,天山天池景區向“全國一流、世界精品”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天山天池景區自1982年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后至今先后獲得多項殊榮:
2012年率先成為全國首批、新疆唯一一家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單位,榮膺新疆首批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單位,被評為昌吉州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連續第十一年被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授予“全國文明誠信(窗口)單位”稱號;被評為“中國十大文化旅游景區”、“新疆十大景區”、“2011年度自治區旅游行業優秀企業”。
2013年,“新疆天山”申遺成功,天山天池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功創建了國家地質公園;榮獲住建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執法檢查評比優秀等級,并榮獲住建部頒發的“全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在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和中國道教協會主辦的“2013中國道教名山文化發展研討會”上被命名為“中國道教文化名山”;被新疆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評選為“新疆名牌產品”。
2014年,天池博格達峰生物圈保護區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10年評估,榮獲“全國服務業標準化師范單位”,“西王母神話”成功躋身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天池管委會被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繼續保持“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并被自治區文明委評為“自治區百家文明單位”。
2015年,天池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首批“全國旅游價格信得過景區”,天池管委會領導班子被昌吉州黨委命名為“科學發展好班子”。截至2015年8月底,天池景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37.6萬人次,實現旅游經濟收入9.22億元人民幣。天山天池以其別樣風景和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