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蕊


2014年的A股市場可謂是波瀾壯闊,即使在兩個月前,如果有人說今年上證指數會站上3000點,恐怕會被大多數市場參與者認為是癡人說夢。然而,今年最后兩個月,沉寂多年的藍籌股異軍突起,證券、銀行、地產等板塊輪番表現。截至12月30日,上證指數收于3165.82點,年內漲幅高達49.61%。藍籌風格基金也一改頹勢,成為今年基金市場中的最大贏家。
藍籌行情令基金排名大“換血”
回顧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還延續著2013年以來的結構化行情,創業板、中小板股票表現搶眼。截至2014年6月30日,偏股型開放式基金年內業績前10名分別為中郵新興產業、長城久利保本、興全輕資產、興全有機增長、工銀瑞信信息產業、華商價值精選、浦銀安盛紅利精選、財通可持續發展主題、長盛量化紅利策略、長盛電子信息產業等,無一例外都是以重倉小盤股而取得的突出業績。
以上半年業績排名偏股型開放式基金第一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為例,截至6月30日,其前十大重倉股中,包括9只創業板公司,1只中小板公司。
然而,三季度以來,市場風格發生了悄然變化,以銀行、證券為代表的藍籌股逐漸走強。尤其是11、12月,更是加速上揚,帶動上證指數大幅攀升并一度突破3200點。突如其來的藍籌行情令基金排名出現大換血。截至12月30日,主動管理的偏股型開放式基金前10名分別為工銀瑞信金融地產、寶盈核心優勢A、寶盈核心優勢C、海富通國策導向、華泰柏瑞量化指數、信達澳銀精華、工銀瑞信信息產業、華泰柏瑞積極成長、寶盈策略增長、交銀阿爾法等。與上半年前十名相比,除了工銀瑞信信息產業外,竟無一只重合,這在過往基金產品排名中并不多見。
從全年來看,除了指數型基金外,堅持藍籌風格或者及時調整加倉藍籌的股票基金顯然是今年基金產品的最大贏家。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今年A股市場行情如火如荼,但依舊有24只偏股型開放式基金業績負回報。其中,農銀匯理策略精選和上投摩根內需動力兩只產品年內虧損超過10%,廣發核心精選基金虧損也超過了9%。
公募基金四季度加倉藍籌股
盡管基金四季報要到1月下旬才得以披露,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基金四季度或主動、或被動的大舉加倉藍籌股無疑是藍籌行情的重要推動力。
“從三季報來看,至少截至三季度末,基金對于金融股的配置仍處于明顯的低配。”某基金研究人員向記者表示,“根據Wind數據顯示,偏股型基金三季度配置金融股比例占股票投資市值比例僅為4.5%,而按照市場指數標配的金融股比例應為20.81%,這意味著基金低配金融股超過16個百分點,如此低配顯然是不正常的。隨著四季度金融股上漲,基金為了避免‘滿倉踏空’跟上業績比較基準,不得不大量回補金融股,于是金融股出現逼空式上漲局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些基金經理的觀點也驗證了基金加倉藍籌的動作。有基金經理表示,藍籌依然處于風口上,一方面是因為大盤藍籌股相對于小盤股嚴重低估,已經成為估值洼地;其次是在大國戰略確定的情況下,為過剩產能找出口而被追捧的“一帶一路”概念股,受到市場追捧,而國企改革、電力改革等實質性改革的預期,也助推了藍籌品種的上漲。
2015年藍籌或新興產業主導存爭議
展望2015年的A股市場,作為機構投資者的代表眾多基金普遍表達了樂觀看好的態度。
南方基金指出,隨著穩增長、“微刺激”政策的持續出臺,經濟增長質量將得到明顯改善,短期經濟數據反復并不改變市場反彈走勢。隨著滬港通的開通,海外資金加大對A股的配置力度,加上樓市、金市、實業的資金加速入場,A股走勢更加強勁。展望2015年,經濟改革預期將深化,各路資金入場節奏不變,預計A股仍有較大上漲空間。
匯豐晉信基金認為,行情遠未結束,居民資產重新配置是個漸進的過程,這一大趨勢沒有發生變化,只是相比過去兩個月單邊上漲行情市場風格會更加均衡,因而板塊輪動也會更快。前期A股的上漲更多是受流動性的驅動,但改革推動的經濟轉型和風險偏好的提升正在逐步超越資金面,成為A股向上的最大動力。2015年將是我國改革政策密集發布的一年。在改革穩步推進的背景下,改革紅利的全面釋放仍將為A股提供有力支撐。因此,中期來看A股市場依舊樂觀。
大摩華鑫基金對2015年的市場謹慎樂觀,認為增量資金入市的格局有望延續。不過今年下半年指數急漲后明年市場的節奏可能會放緩,另外,杠桿資金規模的快速膨脹也可能會帶來市場波動的加劇。
不過,盡管普遍看好2015年的市場,但究竟是藍籌主導還是新興產業主導,基金之間卻存在一些分歧。
南方基金認為,可以重點配置二線藍籌板塊,如中小銀行、券商、保險、汽車、家電等;還看好信息安全、互聯網、機器人、環保、軍工、新能源汽車等。
交銀施羅德基金表示會重點挖掘大市值但長期受制經濟預期低迷的低估值藍籌龍頭品種;同時認為中游行業面臨較大的投資機遇;主題投資、政策受益的相關產業值得關注。
博時基金則看好戰略新興產業的投資機會,如高端裝備制造業、國防軍工、智能化裝備、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現代物流等。博時基金認為這些行業不同于傳統勞動力密集驅動的產業,更多由技術創新驅動,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以及成長空間。<\\Hp1020\圖片\13年固定彩圖\結束符.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