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智奇
老年人問題,上海歷屆市人大常委會和人大代表都高度重視。本屆市人大常委會更是針對不同問題逐年緊抓,立法、監督兩手俱硬。今年,“十三五”規劃專題調研中,老齡事業“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又是一項重點內容。在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薛潮帶領下,結合執法檢查,市人大內司委對此開展了調研。
“十二五”期間,上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各項規劃可如期完成。在養老服務格局上,年底上海養老機構將達12.5萬張,占老年人口的3.3%。居家養老服務覆蓋面、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等方面也將略超規劃目標。在養老保障水平上,上海養老金水平逐年增加,居全國前列,同時新農保和城居保制度實現了合并。其中,原城鎮職工養老金預計增幅達到80%,遠超規劃目標。
盡管本市老齡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下一個五年中仍應當對下列重要問題給予關注。
一、加深思考如何不斷加大老齡工作力度。在思想認識上,迫切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全面踐行積極老齡化理念,用先進的頂層設計和戰略思考來引領和推進各項老齡工作;在工作合力上,老齡工作涉及條線多、部門多、規章制度多,在資源共享、政策銜接、工作合力等方面,要思考如何避免部門分割。在經費整合上,本市老齡事業經費主要由相關部門分別掌握、分散投入,同時也沒有建立統一的統計口徑,難以進行準確的評估考核和監督。
二、要認識到養老服務水平尚不能滿足需求。一是機構養老床位實際完成情況與規劃指標有差距。養老床位考核標準,對保障養老機構建設規劃有序推進具有重要作用,床位“實際投入使用”才應當是考核標準。二是養老床位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中心城區養老機構普遍“一床難求”,郊區養老機構卻有不少床位空置;有些區縣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反而機構數量少、規模小。三是社區養老、家庭養老服務的發展步伐相對緩慢。多年來,本市養老工作的重心偏重于機構養老,有關家庭和社區養老的政策措施少、投入也少。
三、醫養結合仍要作為突出瓶頸問題來抓。一是老年護理床位供求矛盾突出。護理床位盡管在近年有較大幅度增長,但護理院及護理床位“住不進”、“出不來”始終是老大難問題。二是養老機構內設置醫療機構困難。即表現為部分機構軟硬件條件較為有限,難以達到國家相關標準;還表現為養老機構內設置的醫療機構較難吸引優秀醫護人員。三是醫養銜接機制有待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全科醫生對送醫到機構的積極性有待激發;有些醫養機構合作僅限于配藥等簡單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四是老年護理保障制度尚待建立。高齡老人醫療護理保障計劃試點工作開展兩年多,但試點少、受益面窄、老年人自負費用比例偏高等問題仍未破除。
四、老年社會優待工作力度有待加大。一是老年優待辦法尚屬缺失。目前本市尚未按照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要求制定老年人優待具體辦法,調研中發現,許多老年人希望政府盡快列出一份老年優待的詳細清單。二是老年優待的范圍和標準與國家相關規定和兄弟省市水準有一定差距。在交通出行、文體活動等方面,研究整合期較長,若在下一個五年出臺,效果有待檢驗。此外,上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建設等方面也較為薄弱,亟待下一個五年統籌推進。
我們要看到,未來五年,上海老齡化壓力仍然巨大,應對老齡化挑戰依然艱巨。預計到2020年,全市老齡人口將高達530萬左右,人口結構倒金字塔型的特點更加明顯,同時失獨、失能老年人照護等社會問題將更加凸顯。要編制好老齡事業“十三五”規劃,必須繼續深入研究完善符合老齡化趨勢的養老服務新格局,在養老服務內涵深化上加強綜合設計,努力構建更加符合未來發展需要,多元化、多層次養老服務梯度銜接的養老服務體系;必須繼續大力推進養老政策的頂層設計的落地落實,政府及各職能部門要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真誠傾聽民意,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完善養老服務政策措施,以群眾認可為標準構建養老政策的“閉環”體系;必須繼續健全完善全社會合力發展老齡事業的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政府職責,進一步發揮社會力量作用,進一步營造保障老年人權益的法治氛圍;必須繼續發力突破養老難點、熱點和尖端問題,在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制度、新的養老服務模式、社會優待工作、老年宜居環境建設、養老服務隊伍建設、科技養老等方面實現全面統籌,才能真正促進上海老齡工作提質增效,實現“幸福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