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云
根據常委會的工作部署,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開展了本市現代農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專題調研,廣泛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為編制好本市“十三五”發展規劃積極建言獻策。
圍繞都市現代農業長遠發展目標,著重處理好“四個關系”。一是處理好部門規劃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關系。農、林、水規劃編制要圍繞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目標相匹配,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強與各產業布局、專業規劃之間的協調銜接。二是處理好“十二五”規劃評估與“十三五”規劃編制的關系。堅持問題導向和改革創新思維,對“十二五”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評估,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制約轉型的瓶頸,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為“十三五”規劃的編制提供依據。三是處理好農林水部門規劃之間的關系。強化部門協同和資源整合,以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需求為核心,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合理確定森林覆蓋率發展目標,提升本市生態水平。四是處理好“三農”工作目標任務之間的關系。要注重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農民增收目標任務的有機結合,整體聯動。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著力推進農業科技發展。一是在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大背景下,把農業科技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聚焦種源農業,加快種源基地建設,培育現代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聯合體。二是完善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和配套政策,著力解決政府部門與科研單位信息不對稱、政策錯位等問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高對農業科研部門日常科研經費的財政保障比例。三是重視國家和市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升上海農業的影響力、輻射力。以農產品為單元,聚集不同部門、單位和學科的優勢人才,攻克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加強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四是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各類農業專家系統研發、農業運用系統地方標準建設、農業物聯網示范成果推廣運用,提升上海現代農業信息化水平。五是整合本市農業類院校和科研資源,構筑農業職業人才教育體系。建立急需人才引進、培養的激勵機制。
圍繞整建制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一是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和企業經營融合發展,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經營的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二是加強農業產業布局的頂層設計,突出都市現代農業的經濟、生態、社會多功能融合,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發掘都市農業新的增長點,提升農業產業能級。三是創新農業補貼政策,探索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專項資金向重點污染源減排、污染源治理、生態文明創建等項目傾斜,對郊區尤其是農業比重大的區縣傾斜。四是研究光明集團與郊區聯手發展現代農業的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光明集團等農業龍頭企業的優勢,探索用工業的方式發展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提升都市農業發展水平。五是加大林業建設資金扶持,提高造林補貼標準和比例,研究適當放寬永久基本農田林網寬度,使新增林地成線、成帶、成塊,形成規模生態效應。六是出臺畜禽養殖場退養補貼政策,推進畜禽養殖尿污水資源化利用,促進畜禽養殖和生態農業的“種養平衡區域一體化”發展,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的良性循環。
圍繞增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一是深化本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立農業經營者準入制度。二是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權能。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和收入分配制度。落實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探索建立依法自愿公開公正有序交易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三是統籌考慮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制定實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專項規劃,實現農村生活區、工業區和畜禽養殖區的科學布局,使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四是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子,推進以交通為核心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功能轉移和功能分工,推進行政體制、投融資體制改革,實施農村“人、地、宅”配套改革,形成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五是加大農村社會保障、非農就業、養老服務、困難群體救助等工作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和基層組織建設,積極推進本市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