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京
湖北省隨縣新街鎮是塊灑滿烈士鮮血的熱土。1939年至1942年,中共黨員黃惠文建立的地下交通站,為黨搜集、提供情報,后被國民黨頑固派活埋。1940年5月下旬,日軍第三師團在空軍的配合下,對新街鎮河源店村進行掃蕩,國軍一二七師的三八〇團、三七九團對金雞山的日軍進行了還擊,三八〇團營長羅任飛與敵人肉搏時,壯烈犧牲,全營陣亡。為紀念“陸軍一二七師殉國將士”,當地政府立起“浩氣長存”石碑,以教育后人。
70多年過去了,曾經硝煙彌漫的戰場,如今成為老區鄉鎮城鎮化的樣板。2014年2月,新街鎮獲得“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湖北省維穩工作先進鎮”稱號,城鎮化率全縣第一。作為一個農業大鎮、財政弱鎮、移民800多人于一體的革命老區超常規發展的背后,凝聚著新街為民生工程巨大的投入。
“為確保這塊老區窮鎮城鎮化建設順利推進,新街秉持‘什么樣的人,建什么樣的城’的理念。反過來,一個城市的產業基礎,能造就一個城市市民生活和奮斗方式,產業基礎打牢了,在這里才能安身立命,他們的夢想才能沉淀出一座城市的未來。”新街鎮黨委書記童傳新說。2012年至2013年,新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5個增至10個,年產值達9億元,2013年實現稅收657萬元,比2011年220萬增長437萬元,成為隨縣出口大鎮。兩年來,該鎮累計投入2000余萬元,實施民生工程50余個,今年又投入近800萬元,實施1.5萬城鎮居民飲水和3.5公里主灌渠硬化的民生實事。對于一個常住人口不足5萬人的小鎮而言,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投入。新街從“一分鐘轉三圈”的鄉野集鎮,完成了到美麗宜居城鎮的華麗蝶變,以至于老新街人回家迷路的事。
城鎮化不是簡單地圈地、蓋樓、修路、造城,增加面積和人口,其核心是實現人的城鎮化,有堅實的產業支撐、良好的人居環境、完善的社會保障、穩定的就業崗位,讓百姓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才能實現由“鄉”到城的真正轉變。新街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奮斗。
民生項目群眾說了算
2013年,新街提出興辦“六個一”民生工程,不重“形象”重“實惠”,不修“面子”修“里子”,按照“人、產、城、生態”標準建設,得到群眾熱情支持。
新街鎮委、鎮政府明確提出,民生工程應由群眾說了算,“在新街,民生工程的敲定都是通過黨政聯席會、群眾座談會、社情民意調查、進村入戶走訪、人代會討論等多渠道匯總而來的科學決策。”童傳新說。
街道上亂搭亂建,商戶雨棚貨攤向街中心延伸,逢年過節集市上別說走車,連人通行都十分困難。有個婆婆背著孫子蹲在街頭買東西,起身時孫子慘死在車輪下。群眾強烈要求拆除亂搭亂建,但真正實施起來又互相觀望,特別是占道搭了兩個棚子經營、外號叫“周屠夫”的放風說,誰拆他的棚子,他放誰的血。鎮主要領導一邊上門宣傳黨的政策法規,同時也考慮到他的生活困難,除給予拆棚補貼外,還將其安排在建筑隊工作。感動之下,他率先拆除。全街所有亂搭亂建拆除工作迎刃而解。拆后的商戶們感慨地說,坐擁商鋪做生意,生意反而紅火了,何必搬進搬出占街道,勞力費心不討好。
鎮區中心唯一一口占地21畝的堰塘,原本規劃填平建設群眾文化廣場,群眾建議保住這口堰,因為城以水而生,水可養城、改良空氣、凈化環境、防火救災等。民意為大,這口堰最終得以保存。
兩年多來,新街尊重群眾意愿,投資800余萬元硬化了28公里鎮區路面,安裝太陽能路燈220盞,綠化、美化、亮化2公里城鄉連接路,蓋起了40棟樓、300余套住房,拆掉了舊農貿市場,建起了可容100余商戶的新農貿市場和商業一條街。
招商引資就業有崗
沒有產業的城鎮是沒有活力的,城鎮化內涵的關鍵是給進城農民固定的就業崗位,穩定的就業收入。新街千方百計招商引資,振興產業,發展經濟,為群眾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和穩定的收入。
為穩住企業保障就業,新街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諸如鎮干部對企業實行保姆式服務和警企聯防;優惠土地價格;保障水電供應;除企業依法納稅外,不向企業收取任何費用;對龍頭企業、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加大扶持力度等。
工業產業的振興,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穩定豐厚的收入。據鎮長張長安介紹,新街企業務工人員達2200余人,年人均收入1.5萬元,今年還將有一批新企業入駐。務工人員增多,鎮區人口由兩年前不足7000人,增加到現在的1萬余人。
統計顯示:兩年來,新街開發就業崗位420個,累計優恵企業用地費用500余萬元,城鎮登計失業率僅為0.2%。
同城居住共享成果
農民進入城鎮居住,增加了城鎮人口,加快了城鎮化建設的步伐,為城鎮化建設增添了活力。新街努力為入住農民和進鎮務工人員建設優美的宜居環境。鎮區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綠化、亮化,農貿市場、移民創業一條街,樓房鱗次櫛比,小河穿街而過,五彩斑瀾的幾座小橋橫跨河間,購物超市、旅店、餐館林立,走在新街的荷花街上,如同置身于大都市現代化住宅小區。
住樓房成本高、費用多是農民最擔心的問題。為此他們采取了兩條措施:一方面,新街在房頂上安裝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示范,減少用電費用,并逐步推廣;另一方面,新街鎮的各項工程項目在不違背政策規定的前提下,一律在本鎮工程技術民工中招投標,以此增加就業崗位和收入,確保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外,給來新街投資興業的更是百般呵護。博億皮革公司董事長杜曉春,沖著新街的投資環境,兩次追加投資過億元,企業由一個發展到三個,出口創匯由500萬美元增加到1500萬美元。
“無論是集鎮人、農村人,還是本地人、外地人、企業家,都是新街人,都是新街城鎮化建設者,要讓他們享受同城同樣待遇。”童傳新認為,“只有大家都進得來、住得下、可發展、能致富,才能安居樂業,城鎮化才有活力和生機,未來才充滿著希望和夢想。” (責任編輯 黨亞惠)